缅甸政治改革以来印度与缅甸关系的进展与趋势
本文选题:印缅关系 + 经贸合作 ; 参考:《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02期
【摘要】:缅甸政治转型、经济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为印度发展与缅甸关系带来新机遇。以两国高层互访为契机,双边在经贸、安全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双边经贸快速增长,边境贸易逐步提升,投资关系有所发展。出于建立互惠型防务合作机制的愿望,两国军事交往日益频繁,军事交流与合作机制化路线日益清晰,海上安全合作成为两国安全合作的新要素。印度为扩大对缅甸影响力,在硬件设施和软性能力建设上加大了对缅援助力度。加强在区域与次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沟通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Abstract]:Myanmar'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reform and foreign strategic adjustment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dia to develop its relations with Myanmar. With the exchange of high-level visi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s an opportunity,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and trade, security and culture is deepening day by day.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has grown rapidly, border trade has been gradually upgraded,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have developed. Due to the desire of establishing a reciprocal defen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 military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the routes of militar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re becoming clearer, and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 new element of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dia has stepped up aid to Burma in terms of hardware and soft-capacity building to increase its influence on Myanmar.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分类号】:D8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晨阳;瞿健文;;试论1988年以来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J];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卢光盛;陶程;;1988年以来缅甸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意义[J];东南亚纵横;2009年11期
2 李昕;;从“孤立”到“互联互通”:印度对缅甸外交演变[J];东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3 陈建山;;冷战后印缅关系好转的主要动因[J];东南亚研究;2014年03期
4 李忠林;;印度在缅甸的战略利益、战略举措及制约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何跃;;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韦健锋;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万道滨;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新疆大学;2011年
2 胡庆亮;印度的“东向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国斌;缅甸的政治变革及其对中缅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缨;90年代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J];当代亚太;2002年06期
2 徐本钦;中缅政治经济关系:战略与经济的层面[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3 尹锡南;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J];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良生;;东南亚海盗问题:合作与前景[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曹筱阳;;中美安全合作浅析[J];当代亚太;2007年07期
3 陈寒溪;孙学峰;;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4 杨放;;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0期
5 赵光勇;;“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 东亚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转向[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张杰;;冷战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安全模式选择[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7 蓝建学;;水资源安全合作与中印关系的互动[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8 卷平冈;;《权力与规范: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出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冯艳玲;;中俄战略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何方;世纪之交的亚洲安全形势[J];太平洋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2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德刚;;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阿“准联盟”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少普;;全球化与海洋安全[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骥;;美国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国家基础设施保护——美国《国家基础设施保护预案》解读[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9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克江;东盟深化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04年
2 王嘉;葛志荣会见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潘恩[N];中国质量报;2006年
3 张蓉;中国在APEC食品安全合作领域主导地位增强[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4 王忠;中俄军事安全合作方兴未艾[N];解放军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刘波;上合组织再造能源“新丝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严域;中欧加强玩具等产品安全合作[N];中国贸易报;2006年
7 记者 鄂平玲;中美核安全合作论坛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记者 王城;两国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到法律层面[N];中国食品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古月;IBM服务+ServGate产品创新安全合作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4年
10 刘强;农产品安全与安全农资高层论坛在京召开[N];农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2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5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刘再辉;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男;冷战后美日韩的安全合作[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大陆;美国整合“美日澳印”安全合作中的伙伴选择[D];山东大学;2011年
3 袁楠;中国与巴基斯坦安全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5 何文通;中国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安全合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禚宝山;论冷战后东亚地区“逆裁军”现象[D];青岛大学;2006年
7 唐翼;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浅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冬霞;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的安全合作[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任大庆;制度化安全合作研究——同盟型安全机制—以SEATO为例[D];外交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894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9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