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0 03:41

  本文选题:万隆会议 + 泛亚洲主义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9期


【摘要】:万隆会议(即1955年亚非会议)进程源自两次亚洲关系会议,经由科伦坡国家会议倡议而正式启动,直至第二次亚非会议夭折而最终结束。东南亚国家在万隆会议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使自身的议题成为共同的核心关注,以至于这一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东南亚特征",从而对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和规范性影响。从历史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东南亚的区域需求、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领导地位,而且框定了东南亚国家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东南亚区域认同的建构,从而推动了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从规范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采用了协商一致的共识性决策程序,形成了二战后区域合作特定的"亚洲方式",而且将不干预、主权平等、和平相处、不结盟、非正式等"核心规范"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两者与会议所奉行的"求同存异"原则及会议所凝聚的"团结、友谊、合作"氛围共同构成泛亚洲主义框架内跨区域合作进程中著名的"万隆精神",统称为"万隆规范",并成为此后东南亚区域主义尤其是东盟框架内"东盟方式"和"东盟规范"的核心来源,从而促进了"万隆规范"的"东盟化"。这显示出亚洲区域主义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在经验和规范上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Abstract]:The process of Wan Long Conference (1955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originated from two conferences on Asian Relations and was formally started by the Colombo National Conference, until the second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was aborted and finally ended.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Wan Long meeting and have made their own issues a common and central concern. So that this process shows obvious "Southeast Asia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normative impact on the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ism. Historically, the Wan Long meeting process not only met the regional needs of Southeast Asia to a large extent, shaped Indonesia's regional leadership, but also fram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foreign powers. I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identit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regionalism. From the normative point of view, the Wan Long process not only adopted a consensu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ming a specific "Asian approach"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also non-intervention, sovereign equality, peaceful coexistence, non-alignment, "Core norms", such as informality, as the "basic code of conduc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pursued by the Conference and the "solidarity, friendship" condensed by the Conference, The "atmosphere of cooperation" together constitutes the famous "Wan Long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an-Asianism,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Wan Long norm", and has since become the "ASEAN approach" of Southeast Asia regionalism, especially within the ASEAN framework. The core source of ASEAN norms, Thus promoting the "ASEAN" of the "Wan Long specification". This shows the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between Asian regionalism and Southeast Asia regionalism in experience and norm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国边政研究所;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分类号】:D814.1;D8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志明;亚非人民的国际盛会:背景与成就——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J];当代亚太;2005年05期

2 熊华源;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6期

3 刘莲芬;;1955年亚非会议与中泰关系的有限缓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3期

4 尹承德;万隆会议——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丰碑[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5 高华;第三世界仍需要万隆精神[J];当代亚太;1995年02期

6 王士录;万隆会议与东盟的崛起——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J];东南亚;2005年01期

7 刘新生;;国际关系史上的不朽丰碑——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3期

8 姚椿龄;美国与亚非会议[J];世界历史;2001年06期

9 张民军;;美国的遏制政策与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失败[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2期

10 卢秋田;弘扬万隆会议精神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J];求是;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普艳;;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与越南的对外贸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2 曹英;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商业霸权的确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蓝韶昱;;11世纪~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弱势影响的原因[J];创新;2008年04期

4 万永彬;;论法国传教士在阮福映统一越南过程中的作用[J];东南亚纵横;2007年08期

5 罗圣荣;汪爱平;;英国殖民统治前的马来亚印度人[J];东南亚纵横;2009年03期

6 林志清;;浅谈1914年之前的英属马来亚华侨社会[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7 侯献瑞;论堂明国的族属[J];东南亚;1986年04期

8 王士录;东盟国家对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1990年01期

9 岳蓉;近代泰国的国家形态特征[J];东南亚;2001年02期

10 温亚昌;曼同王改革与蒙固王改革比较研究[J];东南亚;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伟;;中国与亚非会议:新史料与新观点[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2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东明;从罗斯福到艾森豪威尔1940—1954年美国的越南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5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7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陆民;二战后印尼华族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田渝;16至19世纪中叶亚洲贸易网络下的中暹双轨贸易[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3 孙创锦;澳大利亚与印尼独立(1945-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阎亮军;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扩张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6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7 胡珊;英国对马来亚联邦的设想及结果(1942-194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帅;后冷战时期中—美—东盟的安全三边关系探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万道滨;评析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刘佳;论新加坡同性恋入罪条[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钱其琛;文明对话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张伟;;从解密档案看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准备[J];百年潮;2005年05期

3 李广民;周恩来与高x暣镏蚵』嵛钍銎馈侵腥瞻罱徽;豢珊雎缘牧叫∈盵J];党的文献;2003年01期

4 朱振明 ,谢远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泰建交[J];东南亚;1990年01期

5 张锡镇;中泰关系四十年[J];东南亚研究;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景鹏;区域主义理论基础与相关学说[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2 陈超;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3 张磊;区域主义:通往全球主义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J];国际论坛;2002年06期

4 张振江;;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朱锋;东亚需要什么样的区域主义?——兼析区域主义的基本理论[J];太平洋学报;1997年03期

6 马缨;影响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区域主义的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3期

7 马缨;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8 王少普;战后日本区域主义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日本研究;2004年02期

9 张群梅;两极格局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主义[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10 王少普;“从东南亚向亚太的扩展”——试论冷战时期日本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学堂;;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王俊;;区域主义的新路径——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3 吴超;刘春;;城市协作的共生秩序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文化区域主义”影响美国政治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戴丽娜;亚洲区域主义和一体化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记者 唐烨 张小乐;亚洲区域主义机制研讨会举行[N];解放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 本报记者 马鑫 采访整理;东亚“区域主义”的瓶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超;东亚:发挥多样化优势 寻求多样化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桑珠;尝试一种边疆治理的全新表达[N];云南日报;2011年

7 战雪雷;亚洲一体化日益重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 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历史学教授 哈罗德·詹姆斯 翻译 介生 供稿:Project Syndicate;欧洲大国:别动我的浴缸[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公民社会组织与东南亚区域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郇丽;APEC走到十字路口[N];中国贸易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2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邓红燕;东亚区域主义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

2 吴志强;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D];郑州大学;2014年

3 陈露文;拉丁美洲区域主义的政治效应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4 李广志;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观及其对亚洲区域主义未来发展的启示[D];燕山大学;2009年

5 王瀚一;区域主义视角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倩倩;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区域主义因素[D];兰州大学;2010年

7 德兰;冷战后的非洲: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D];武汉大学;2004年

8 房敏;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3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13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