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外交的跨界民族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周边外交 + 跨界民族 ; 参考:《学术探索》2015年10期
【摘要】:跨界民族是一个具有跨国性的特殊族群,对国家间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有34个跨界民族,其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效应。就积极层面而言,跨界民族可以成为中国与邻国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可以推进中国与邻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就消极层面而言,跨界民族可能会演变为跨界民族问题,突出表现为泛民族主义的猖獗、跨国性社会问题的滋长、境外突发性事件的蔓延、国际反华势力的暗中破坏以及宗教的非法传播等,一定程度上会破坏中国与邻国正常关系的维系。因此,中国需要重视与正确对待跨界民族的作用,以边疆地区的和睦、安全与富裕带动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的施展,以跨界民族为纽带促进中国与邻国关系的进展,从而实现周边外交的突破。
[Abstract]:Cross-border nationality is a special ethnic group with transnational character,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inter-state relations. There are 34 cross-border nationalities in China, which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On the positive side, th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negative aspect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may evolve into cross-border ethnic problems, which are highlighted by the rampant pan-nationalism, the growth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spread of sudden incidents outside the country. The sabotage of international anti-China forces and the illegal spread of religion will, to some extent, undermine the maintenance of norm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tic policy of "good-neighborliness, peace and prosperity" with harmony,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in the border areas. Cross-border ethnic ties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 peripheral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翔;;越南与中国东南亚外交突破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02期
2 张金平;;云南跨界民族的宗教安全问题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钟有为;印度教派冲突与政治斗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陶富源;物质概念三种涵义的区别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建文;;论产权制度的伦理意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本琦;司法公正的实质及价值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欧阳恩钱;钭晓东;;论海洋灾害的适应:从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法制统筹展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6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刘志广;;“自由交换-掠夺”视野下《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人性”的政治经济学探索[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伟;;穆勒论存在一门人性科学的可能性[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徐冰;;论“休谟问题”的多层涵义[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奇;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教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建国;沈阳市国有资产退出模式选择[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慈海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伟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童泽福;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性及其内部控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苑玉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平;李见明;;越南:新兴的东盟中坚力量[J];东南亚纵横;2007年11期
2 古小松;梁炳猛;;恩怨过后正常化——中越关系60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0年01期
3 徐以骅;章远;;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植荣;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其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J];国际论坛;2005年02期
5 吴心伯;;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6 古小松;;东南亚的儒释道文化[J];东南亚纵横;2014年02期
7 翟];;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J];国际展望;2014年02期
8 马荣久;;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J];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9 卡莱尔 A·塞耶;许丽丽;;越南与崛起中的中国——成熟的不对称性动力[J];南洋资料译丛;2010年04期
10 阮心战;;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J];开放导报;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文虎;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闫文虎;论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3 雷勇;跨界民族问题研究:理论与现实[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4 闫文虎;;中国的跨界民族问题与和平崛起战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毛欣娟;;跨界民族问题与新疆社会稳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岩香宰;赵芳;;加强跨界民族工作 构建和谐西双版纳[J];今日民族;2006年10期
7 金炳镐;张兴堂;王芸芳;;加强跨界民族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8 雷勇;;论跨界民族认同的多重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9 蔺焕萍;王继青;;中东跨界民族类型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赵新国;刘洁婷;;论跨界民族工作与和谐边疆构建——云南金平县跨界民族问题的调查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稚;;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民族[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达成;游绍华;;世纪之交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张正明;;跨界民族问题刍议(摘要)[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吴宏伟;;中亚与中国跨界民族:历史和现状[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俊清;;跨境跨界民族与边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2013年度基地重大项目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3春刊09)——民族关系中国梦 讲信修睦行宪政[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对临近国家外交关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马富英;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艳;吴楚克:跨界民族问题的本质 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关系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成为引发重大国际冲突的根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谭德峰;跨界民族问题冲击“民族国家”现有秩序[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对地区关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祁进玉;跨界民族文化研究的新篇章[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吴楚克;东南亚国家形势变化中国地缘安全观念面临挑战[N];中国民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栾爱峰;地缘政治视角下我国西北跨界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梁媚;论跨界民族问题的成因[D];云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香;内蒙古的跨界民族问题与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明毅;妥善处理跨界民族关系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3 李萍;新时期我国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伟;云南省陇川县跨界民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朱金春;地缘安全视野下的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黄丽;我国西北跨界民族对民族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7 孟玲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跨界民族的跨界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岽;越南边境民族政策对我国云南中越交界地区跨界民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肖锐;我国跨界民族哈萨克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范瑞;中泰哈尼—阿卡跨界民族阿茨咕、滇航嚓音乐文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4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