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1991-2006)
本文选题:东亚区域合作 + 影响因素 ; 参考:《湘潭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亚区域合作是继欧洲、北美地区合作之后,另一个区域性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东亚区域合作越来越体现出地区和大国之间的战略意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格局瓦解,中日两国作为世界格局多极力量中的一员,其相互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尤其是随着东亚区域合作的展开,作为地区性大国,东亚区域合作能否真正顺利推进,中日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轴心。东亚区域合作没有中日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共荣、文化上的共享,没有中日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本文在研究时段上,着眼于20世纪末(1991年)至21世纪初(2006年),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概述了这一阶段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历史演进过程,并客观分析了影响中日关系的利弊因素及其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双向影响。在这一框架下中日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影响及发展前景。同时对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的中日关系发展给予理性思考。作者认为,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应该坚持战略互惠,扩大互信基础,努力构建和谐东亚;应该坚持求同存异,通过推动多边合作深化中日关系;同时,要趋利避害,重视东亚其他国家的作用,尤其要发挥美俄大国优势,积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作用,努力构筑超越中日关系的新平台。 东亚区域合作,无论是从理论构想,还是从现实的发展情况看,对东亚各国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对各参与国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契机。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而言,东亚在走向经济、政治、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区域合作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中日的携手合作,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区域合作。中日关系的发展直接左右着中日在地区合作中的合作成效和发展态势,随着全球化下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东亚区域合作有利于提高和加强亚洲的地区认同,像欧盟和北美一样,形成源于亚洲的全球标准。东亚走向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
[Abstract]: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another regional cooperation afte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ncreasingly reflect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region and the big countries.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bipolar world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one of the multi-polar forces in the world pattern, has risen to a new development platform.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whethe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can really advance smoothly as a regional power.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East Asia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the focus and axis of our concern. Without mutual political trust, economic co-prosperity, cultural sharing,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ither side of China and Japa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cannot be realized smooth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1991)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2006),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is phase of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its two-way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Under this framework,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East Asia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given rational thinking. The author holds tha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should adhere to strategic reciprocity, expand the foundation of mutual trust,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East Asia,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deepe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y promoting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othe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great pow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actively promote the rol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and strive to build a new platform for surpassi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both in theory and in reality. For each participating country, all is a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Especially for China and Japan, it is a long process for East Asia to move towards comprehens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political, security and other fields. In this process, there can be no real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out the cooper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ino-Japanese cooperation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trend of regional collectiviz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identity of Asia. Like the European Union and North America, global standards have emerged from Asia.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22.3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传国;;日本“中国威胁论”的成因及消弭措施[J];和平与发展;2011年03期
2 黄永弟;;新形势下影响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3 王召东;罗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概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艳飞;;中日关系视角下的我国青年政治教育发展探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杨伯江;;平成维新[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6 王子尧;;中日关系中的琉球问题及其国际法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傅义强;;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03期
8 许以民;;中日关系“经热政冷”走势之对策[J];传承;2011年15期
9 刘新华;;论中日关系中的石油因素[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英英;;东亚共同体——实现中日民族和解的现实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茹;;2009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邓伟权;;中江丑吉的中日关系论[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5 张艳茹;;2010年7—9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6 张艳茹;;2010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张艳茹;;2011年1—3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张艳茹;;2011年4—6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9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10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屏;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中日关系[N];经济日报;2005年
2 郭继光;首届峰会规划合作方向中日关系影响东亚前景[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胡茹葵;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N];重庆日报;2005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王晴;两点新意局部倒退 中日关系仍不明朗[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健;共建中日关系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5年
8 ;再问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2005年
9 王国培;麻生重逢李肇星感慨中日关系[N];东方早报;2008年
10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隆栋 通讯员 刘中兴;桂子山上谈中日关系[N];湖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光武;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5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试论互联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2 吴健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及日本人的中国观[D];暨南大学;2003年
3 萧俊;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武向平;“吉田书简”与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冬;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1年
7 李云峰;论21世纪的中日民间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欧阳安;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D];外交学院;2001年
9 邓秀杰;靖国神社参拜和中日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李学如;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1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5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