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6 10:11

  本文选题:参与进程 + 武装组织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8期


【摘要】:现有规范研究存在"国家中心"的偏好。然而,在国内武装冲突中,非国家行为体例如武装组织经常是人权的侵犯者和施暴者。因此,督促武装组织学习和遵守国际人道主义规范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那么武装组织为什么会接受和遵守国际人道主义规范,保持行为克制?从学理意义上说,参与进程是说服武装组织学习和遵守新规范的关键自变量。参与进程强调参与实践及其进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参与实践是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变量;另一方面,武装组织的参与实践和规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其参与程度同其接受和遵守规范的程度成正相关。随着参与实践及其进程的深化,武装组织逐渐了解和学习新规范、催生信任与合作意识,进而导致行为的渐进性变化,最终选择接受和遵守国际规范。在案例验证方面,冷战后布隆迪部族武装(保卫民主全国委员会一保卫民主力量、胡图人解放党一民族解放阵线)放弃招募和使用儿童兵这一"最不可能案例"支持和肯定了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理论的解释力。从政策意义上说,参与进程重视接触与对话,为武装组织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Abstract]:There is a preference for "national center" in the existing normative research. However, in internal armed conflicts, non-State actors such as armed groups are often human rights violators and perpetrators.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rge armed organizations to learn and abide b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norms. So why do armed groups accept and abide b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norms and exercise restraint? In a theoretical sense, participation is a key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persuading armed groups to learn and abide by the new norms.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ipatory practice and its processes. On the one hand,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 is a prerequisite and an important variable for the normative learning of armed organiz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armed organizations in practice and normative learning is a long-term interactive process.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deepening of participation practice and its process, armed organizations gradually understand and learn new norms, which give birth to the sense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and then lead to gradual changes in behavior, and finally choose to accept and abide by international norms. In the context of case studies, the post-cold-war tribal forces in Burundi (CNDD-FDD), The "most unlikely case" of the abandonment of the recruitment and use of child soldiers by the Hutu Liberation Party-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supports and affirm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n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of armed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olicy point of view, the participatory process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ngagement and dialogue, which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armed group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洲经济史”(项目编号:14ZDB063)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A2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林民旺;朱立群;;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2 朱立群;聂文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8期

3 冷鸿基;;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合作规范退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3期

4 陈拯;;身份追求与规范建设——“边缘大国”改造国际人权规范的动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5期

5 孙凯;;参与实践、话语互动与身份承认——理解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7期

6 颜琳;;国际正义与武装组织的治理困境——以国际刑事法院与上帝抵抗军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3期

7 何银;;规范竞争与互补——以建设和平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4期

8 朱立群;;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解释模式[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平;;竞争政策、国家利益与中国反垄断法政策目标定位——一个基于系统的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陈松川,张金柱;全球化进程时期的国家安全合作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梦;王洋;;美以关系再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2期

6 张金荣;;试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因[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7 叶海林;;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巴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6年10期

8 柳红霞;;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家权力[J];当代亚太;2007年02期

9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10 黄真;;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新天;;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际视野[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刘宏松;;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胡波;;预期收益类型差异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或理论桥的建构主义[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聂文娟;;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及“实践性”的缺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7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8 孙豫宁;;规模与治理——以北极为例,浅谈国际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9 马国林;;国际社会和天下体系:比较与思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10 步少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吗?——再论温特建构主义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6 刘兴宏;亚洲开发银行的决策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10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5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6 陈曦;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西野;关于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D];浙江大学;2011年

8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汪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际防艾合作:挑战与对策[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2 林民旺;朱立群;;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李建华;张善q,

本文编号:1986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86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