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
本文选题:周恩来 + 长崎国旗事件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09期
【摘要】:从1958年5月发生的长崎国旗事件造成中日关系严重倒退,到1962年11月实现半官方外交,中日关系出现了巨大转变。在此期间,周恩来充分发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为打开中日外交僵局作出卓越贡献。本文根据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日本外交史料馆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查阅的外交史料,回顾和总结了长崎国旗事件后周恩来从国际关系大局把握两国外交走向,大力开展民间友好工作,同日本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进行广泛交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系列外交实践。
[Abstract]:From the Nagasaki Flag incident in May 1958, which caused serious retrogression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semi-official diplomacy in November 1962,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undergone a great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Zhou Enlai made full use of its outstanding diplomatic skill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breaking the diplomatic deadlock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iplomatic historical materials consulted in the archive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 the Japanese diplomatic Historical Materials Museum and the Archives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of Taiwan's Academia Sinica. Recalling and summing up the fact that after the Nagasaki Flag incident, Zhou Enlai grasped the direc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diplomacy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people-to-people friendly work, and conducted extensive exchanges with Japan's visionary politicians, A series of diplomatic practices that combine principles with flexibilit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信息学院;
【分类号】:D829.313;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燕军;日本新安全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2000年05期
2 张兴堂;中日关系的走向与东北亚局势[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伯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演变与中日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赵月峰;论新世纪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5 方X;琉球、钓鱼岛与中日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6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7 时殷弘,吴学文,白竞凡,冯昭奎,章伯锋,苏智良,林治波,杨奎松,步平,笠原十九司,张连红,徐勇,高桥哲哉;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3期
8 姜川;发展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新中;解析中日关系的一个新视角——评李广民博士的新著《准战争状态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马云;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5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韩洪洪;;未来发展中日关系应注意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9 吴学文;王俊彦;;中日关系第三个60年的期待[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2期(总第107期)[C];2012年
10 ;征稿简约[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2期(总第107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3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5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8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张勇;试论互联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986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8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