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美印不对称三角关系的“信任—权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4 00:23

  本文选题:战略三角 + 中美印关系 ; 参考:《国际展望》2015年05期


【摘要】:当前的"中美印三角"形成于美国单极独霸的权力格局中,构成一个典型的"不对称三角"。三个实力不对称的大国为何没有生成任何联盟,而构成相互掣肘的三角关系?信任—权力的分析模型主张将客观实力差距放置在主观信任的架构中去理解。中美基于支配权力下的理性信任关系,形成"胁迫—应付"互动结构;美印则是"支配权力下的感性信任"占主导,属于"笼络—防范"关系;中印关系是"吸引—观望"关系,即"关系权力下的理性信任"占主导。这三种关系均倾向于非联盟策略,由此构成了三角格局的基础。当然,随着"实力"与"信任"两大变量的变化,中美印"不对称三角"有三类前景:二对一格局、枢纽格局及三国集团。但是,基于三方实力与信任的不匹配,以及第三方因素的制约,三者最有可能保持既"非零和"互动且不结盟的微妙平衡,不对称三角博弈将是中美印三边关系在中短期内的常态。
[Abstract]:The current "Sino American Indian triangle" is formed in the power pattern of unipolar hegemon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titutes a typical "asymmetric triangle". Why do not the three powerful countries generate any alliances and constitute the triangulation of mutual constraints?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trust and power puts the objective strength gap in the framework of subjective trust. On the basis of the rational trust relationship under dominant powe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m an interactive structure of "coercion coping",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are dominated by "perceptual trust under dominant power", which belong to the "cage and guard" relationship, and the Sino Indian relationship is a "attraction and view" relationship, that is, "rational trust under the power of customs and system" is dominant. These three relations tend to be non alliance. Of cours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wo variables of "strength" and "trust", the "asymmetric triangl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ree kinds of prospects: two pairs of patterns, the structure of the hub and the Three Kingdoms. However, the three is most likely to remain "non-zero", based on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three party and the trust,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hird party factors. The "interactive and non aligned" delicate balance, the asymmetric triangle game will be the normal situation of Sino US India three side relations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term.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2.3;D871.2;D8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2 喻常森;;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结构变化与东亚一体化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3 孙学峰;杨原;;大国规避体系制衡之谜[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2期

4 刘丰;;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制衡行为[J];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03期

5 楼春豪;;印度对华认知初探[J];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10期

6 李兴;;试析当今中俄美三角关系的若干特点[J];东北亚论坛;2014年01期

7 申现杰;;中印经贸合作:新一轮经济开放下面临的机遇[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10期

8 刘晓强;经济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陈利君;许娟;;弹性均势与中美印在印度洋上的经略[J];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10 张力;;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印度的角色选择[J];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雪彦;;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在基层农村的形成障碍及理性消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朱平;道德的公民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论公民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梁修德;;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意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汪舒明;;末世论和全球社会政治冲突——以巴以冲突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7 韦长发;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与国际恐怖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钟芸;政治冷漠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类型的根据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李龙海;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意义和问题[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怀球;;构建和谐社会要高度重视政治关系和谐[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新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治参与与中国农村政治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4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王仁_g;;理顺行政问责思路 高效推进行政问责[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茂林;陈新;;论宪法秩序与社会和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7 陈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宪政素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杨云珍;;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两党制的演变及其适应性分析[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8 孙红竹;新时期中国行政问责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姜慧;柔性领导的理论构架与实现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5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杜秋菊;微型国家作为联合国会员国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倪志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丽;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新变化[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毅;;“合法性”与“正当性”译词辨[J];博览群书;2007年03期

2 姜广东;信任研究:理论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0期

3 孙伟正;赵建芳;;信任研究的哲学思路探析——基于不同学科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陆建人;;从东盟一体化进程看东亚一体化方向[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5 陈寒溪;;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6 江旋;建立信任措施 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J];东南亚纵横;2005年08期

7 随新民;;印度对华安全认知的维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01期

8 李兴;孔瑞;;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05期

9 陈寒溪;新安全观实践:中国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韦宗友;集体行动的难题与制衡霸权[J];国际观察;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徐迎宾;国际制度的遵约行为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小惠,刘从德;试析中俄印三角关系[J];理论月刊;2005年02期

2 刘士田;李志忠;;浅析冷战后三角关系的特点、类型与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10期

3 王振华;;“波感—伦敦—巴黎”三角关系在变动[J];世界知识;1996年05期

4 时殷弘;中美日“三角关系”——历史回顾·实例比较·概念辨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5 马加力;浅析美、印、巴三角关系的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1期

6 刘建飞;21世纪初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态势[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J];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01期

8 胡志勇;冷战后“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形成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9 马加力;中俄印三角关系的新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07期

10 吴金平;;中美日三角关系在亚太:理论检视与前景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卓卓;药店的“三角关系”[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高连奎;环环相扣的三角关系[N];上海证券报;2013年

3 杨立群;“三角关系”[N];解放日报;2007年

4 见习记者 王晓明;中俄印合作:不建战略三角,不针对第三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黄升民;报纸经营的三角游戏[N];中华新闻报;2003年

6 记者 陈文;“伊朗不是用来进行冒险的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路新;中日韩贸易出现“三角关系”[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裴远颖;如何看待中印俄“战略三角”[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9 江时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多管齐下”提升中拉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高华;2004年:欧美俄三角关系挺热闹[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俊华;美日韩安全三角[D];外交学院;2005年

2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俊才;从三角关系视角看中国—东盟—日本关系发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温旭明;中美欧三角关系缘起及发展趋势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许淳凯;中美俄新三角关系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曾璐;新世纪初中美俄安全三角关系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5 赵月峰;论冷战后的中美日战略三角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6 卢克(Haykaz Nazlukhanyan);东南亚与美国和中国的非对称三角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朴秀英;冷战结束后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王坤;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常利锋;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4年

10 艾自琼;青少年自我分化及其与亲子三角关系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16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6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