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外交思想及“文化力”的运作——从国际访问者项目审视“非政治化”策略
本文选题:文化外交 + 国际访问者项目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有70余年历史的国际访问者项目,伴随着美国文化外交的发展,见证了美国文化外交模式的确立和文化外交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彰显文化外交浓厚的政治属性。尽管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访问者项目的具体实施,淡化了政府干预文化事务的色彩,削弱了"政治宣传"的负面作用,以"非政治化"策略提高了文化外交效率,但国际访问者项目仍不失为美国政府文化外交目标和策略的缩影,其文化渗透的作用不可小觑。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ject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0 years witne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model and the adjustment of cultural diplomacy objectiv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howing the strong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cultural diplomacy. Althoug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ject has weakened the color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cultural affairs, weakened the negative rol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cultural diplomacy with the strategy of "depoliticiz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ject is still the epitome of the goal and strategy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s cultural diplomacy, and its cultural penetration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基金】: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国文教专家特色项目“文化外交理论与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模式体系研究”(TS2012SCDX048)阶段成果 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课题“文化外交视野下美国文化中心研究”(ASC201206)阶段成果
【分类号】:D871.2;G1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巨永明;冯晓娟;;国内学界关于美国基金会研究述评[J];沧桑;2007年04期
3 刘长军;赵新燕;;卢森堡的阶级意识思想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丁涵;;艺术的代价——阿多诺与大众视角的换位反思[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5期
5 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特征[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7年00期
6 吴原元;;略论中美对峙时期美国的中国研究[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7 刘希良;;马克思主义战斗力的新视野[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1期
8 吴学琴;梁立;;阿尔都塞和汤普森的历史主体观的分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三种理论立场的反思与考察[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10 姚国宏;;论葛兰西的知识道德集团理论及现实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南n\;;历史行动或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从后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5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10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香丽;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评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鸣;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4 豆勇超;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及其缺陷豆勇超[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乃生;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刘璐璐;卢卡奇的历史概念与马克思历史观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徐亚平;重思马克思的批判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娜;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实践维度[D];海南大学;2011年
9 何友鹏;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哲学解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奇志,胡文涛;20世纪前期日本的文化外交[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2 吴建民;;文化外交 润物无声[J];华人世界;2007年09期
3 刘勇;;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外交[J];特区经济;2009年02期
4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12期
5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边叶宏;;文化外交在国际外交战略中的双重效应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9年13期
7 海伦娜·芬恩 ,轩传树;论文化外交[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8 崔潇;彭景;;从“孔子学院”看中国的文化外交[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10 胡腾蛟;;论文化外交[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烈英;;走向世界文化中心之路—来自巴黎的启示[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晓鹏;梁秀梅;;美、韩、法、日四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山东的启示[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构建世界文化外交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朱晓云;法文化部长称——文化外交已居当今外交工作核心位置[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向军;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外交之旅[N];四川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关云;一个校长的“文化外交”图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叶飞;正月文化外交彰显独特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陈涛;“主体的迁变”:文化外交的理想目标[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张永鑫 文t,
本文编号:2016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