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西边疆研究的差异性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16 06:25

  本文选题:中西边疆研究 + 差异性 ; 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从中西涉及边疆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边疆研究偏向理论及观点的论证,如相互边疆理论、冲击—反应模式、心脏地带理论、高边疆理论;中国边疆研究则偏向学科的建构,如边疆学、边政学、边防学、边安学,这种差异性对解决中西边疆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边疆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在解决边疆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边疆问题的共识和解决方案并提升为中国边疆理论则是当前中国边疆研究的方向。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 and the West concerning the frontier, the research of the western frontier is biased towards the theory and argument of the viewpoint, such as the theory of mutual frontier, the mode of impact-reaction, the theory of the heartland, the theory of the high frontier,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rontier is biased tow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uch as frontier science, frontier politics, frontier science, border security study, this differ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rontier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basis of solving many problems in the border areas, the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nature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frontier areas. It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frontier research to form a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solution to the frontier problem and upgrade it to the theory of Chinese frontier.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民族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关系比较研究”(14XMZ002)
【分类号】:D80;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J];史林;2011年06期

2 韩彬;;“高边疆”战略与格雷厄姆[J];世界知识;1985年14期

3 吴楚克;;试论中国边疆政治学与边政学、民族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余潇枫;徐黎丽;;“边安学”刍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徐黎丽;杨朝晖;;论文化戍边[J];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6 马大正;;略论中国边疆学的构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刚 ,赵伟明;中东棋盘上的伊拉克战略地位浅析[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2 冯帅鹏;;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3 赵葆珉;;均势外交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2期

4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瞿林东;;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10 张才圣;;从民族主义看二战后德国统一[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祖杰;;在工业化的阴影里:19世纪后期美国农民的困境与抗议[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付成双;张聚国;陈志坚;丁见民;;北美现代化模式简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5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6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7 赵江波;荣小雪;;杜黑军事技术思想的哲学意蕴[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8 石海明;曾华锋;;科技进步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10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雪飞;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2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郑剑平;;对“文化戍边”论的几点意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4 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5 白耀天;土司制度确立于元代说[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4期

6 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7 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8期

8 丁建伟,K.SH.哈菲佐娃;论宗教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双重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春玲,于衍学;清代改土归流成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京烈;论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J];西亚非洲;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沛;;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西方边疆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艳;专家学者热议如何推进当代边疆理论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承璋;特纳在边疆理论及其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5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25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