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与国家安全——传统英国学派安全思想探析
本文选题:英国学派 + 国际安全 ; 参考:《国际观察》2015年03期
【摘要】:英国学派因国际社会之核心概念与独特三重分析视角确立了自身的话语影响,该学派学者以分析视角及研究重心等差异可分为传统派与新生代。目前学术界对英国学派安全思想的关注不足,认为传统派对安全缺乏论述。本文认为,从安全理论视角来看,传统派拥有丰富且连贯的安全思想。结合国际社会理论,安全的实质是一种秩序,以国家为中心,始终强调传统安全,逐渐兼顾非传统安全。传统派安全思想理论通融的特点使其既保持与当时主要国际安全理论的同步发展又成就自身的和而不同,并对部分欧洲非传统安全理论产生了实际影响。
[Abstract]:The British school established its own discourse influence becaus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ts unique triple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school and the new generation b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research focus.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British school's safety thought, and think that the traditional party safety is not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urity theory, the traditional school has abundant and consistent security thoughts. Combined with international social theory, the essence of security is an order, focusing on the state, always emphasizing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gradually taking into account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e accommod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chool of security theory make it not only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ories at that time, but also achieve its own harmony and difference, and have a practical impact on some Europea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eori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松;黄忠;;英国学派安全思想探微[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2 宋德星;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安全的思考[J];国际论坛;2000年04期
3 郑先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一种概念重构[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4 郑先武;;安全研究:一种“多元主义”视角——巴瑞·布赞安全研究透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5 石斌;;共同安全的困境——论当代国际安全的文化价值基础[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1期
6 王黎;;论国际法学家对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贡献[J];当代法学;2012年03期
7 陈小鼎;王亚琪;;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5期
8 潘广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国际安全观辨析[J];教学与研究;2003年10期
9 周桂银;基督教、历史与国际政治——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10 宋德星;英国学派的战争哲学:格老秀斯式的理论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陆东;程又中;;新现实主义视野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2 唐小松;黄忠;;英国学派安全思想探微[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王存刚;;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进展与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3期
4 刘胜湘;;试析西方综合安全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胡勇;潘忠岐;;一种研究国际安全结构的地区主义方法——《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何志鹏;王元;;国际法方法论:法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地位[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2年00期
7 储昭根;;浅议“棱镜门”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J];国际观察;2014年02期
8 余潇枫;;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中国视域[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1期
9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J];地理研究;2014年05期
10 余潇枫;;论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安全建设[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林永亮;;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然”与“应然”[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焦传凯;论欧洲人权机制对欧盟成员国实际拘束力的差异及原因[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晨;中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公共关系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朱晓黎;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10年
7 吴兵;身份与责任:中国国际责任观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8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陈晓晨;国际体系演进中的俄罗斯因素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10 刘勃然;21世纪初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永彬;政府安全能力建设的东西部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2 孙涛;规范因素与地区安全秩序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郭新卫;一个早已成为童话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孔凡立;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6 邹宏;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应对策略思考[D];河南大学;2004年
7 张永义;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与重构[D];湘潭大学;2006年
8 葛晓春;非传统安全视角下北京奥运会食品危机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紫薇;非传统安全在中国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全莲花;朝鲜导弹问题及东北亚安全[D];延边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星;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对国际安全的思考[J];国际论坛;2000年04期
2 刘波;;英国学派的思想流变——从多元主义到社会连带主义[J];国际论坛;2007年04期
3 石斌;;重建“世界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4 钱铖;石斌;;现代战略的维度 《武力与治国方略》的研究视野及其启示[J];博览群书;2007年07期
5 高峻;哥本哈根学派复合安全理论的修正和演进[J];教学与研究;2005年10期
6 石斌;“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2期
7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8 王逸舟;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J];美国研究;1998年01期
9 时殷弘,霍亚青;国家主权、普遍道德和国际法——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2000年06期
10 石斌;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鹏;;英国学派的自我构建及其问题[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2 唐小松;黄忠;;英国学派安全思想探微[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任东波;;欧洲经验与世界历史:英国学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张乃和;;英国学派与国际会议史研究[J];史学集刊;2012年06期
5 郭树勇;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J];欧洲研究;2004年05期
6 方长平;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2期
7 唐小松;英国学派的发展、贡献和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7期
8 王存刚;可借鉴的和应批判的——关于研究和学习英国学派的思考[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9 陈菲;;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2期
10 章前明;;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及其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探求“英国学派”及国际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 柳思思;巴瑞·布赞对英国学派的重要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宫秀川;西方误读中国的根源[N];学习时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袁正清;规范研究应突破单向的线性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忠;英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陈志强;巴里·布赞英国学派结构理论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3 陈洪桥;论英国学派方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商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与国际社会学说[D];外交学院;2002年
5 桑修成;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伟强;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合及其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5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