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外交调整与创新背景下的气候外交

发布时间:2018-06-26 23:32

  本文选题:中国 + 气候外交 ; 参考:《外交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最受瞩目的议题之一。国际气候外交风起云涌,已经和正在深刻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走向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国作为一个环境脆弱、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除在国内提倡科学发展、低碳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对外也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一方面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体系为中心的国际气候治理谈判,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机制建设。中国的气候外交在国际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展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调整、创新的折射和缩影,是新时期领域外交的典型例子,既有成功的一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小觑。当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界定气候外交的范畴并介绍国际气候外交的发展,这是整篇论文的逻辑基础。第二、三章从历史脉络及参与多边气候谈判、开展双边气候合作方面对中国的气候外交进行全面梳理,并以哥本哈根会议为例,分析中国气候外交的具体实践和得失。第四章“气候外交和中国外交的调整与创新”将气候外交置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外交目标、宗旨、手段和决策机制等方面总结其所折射的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结语部分将试就中国气候外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global warming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 ,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diplomacy has become and is deeply af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trend and international pattern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China ' s climate diplomacy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China ' s diplomatic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It is also a typical example of China ' s diplomatic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It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 China , as a responsible country , has its own responsibilities in dealing with global challenges .

Chapter 1 defines the scope of climate diplomacy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diplomacy , which is the logical basis of the whole thesis .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summarize China ' s climate diplomacy from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articipation in multilateral climate negotiations , conduct bilateral climate cooperation ,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 s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 up . Chapter IV deals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China ' s climate diplomacy and puts forward its own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湘溪;;变暖? 变冷? 给个理由先[J];世界知识;2010年03期

2 ;领袖被利用[J];新财经;2010年06期

3 王守雷;杨丹萍;;也谈CDM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坎昆”带来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4 谭扬芳;;哥本哈根峰会的较量——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2期

5 朱雪梅;;论新闻事件的教育作用——哥本哈根大会的思想教育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4期

6 ;动向[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32期

7 董云牧;;跨文化交流对抗全球变暖[J];世界博览;2009年03期

8 ;天下[J];新闻人物;2007年03期

9 李瑞景;刘剑磊;;全球变暖恐将再成战争导火索[J];环球军事;2009年06期

10 赵宏图;;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万里;刘耀林;蔡述明;邓南圣;侯浩波;周博;王卫国;谢应齐;;大气环流中的能量平衡问题及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2 张卫建;田云录;张彬;;稻麦系统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概况[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肖洁;李力;;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焕波;王铮;郑一萍;;人地关系协调意义下气候保护的模拟研究[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姚檀栋;;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汪高明;;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8 史文丽;闵锦忠;费建芳;黄小刚;;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天气影响因子变化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9 揭毅;;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志澄;;垃圾处理与气象环境——垃圾对气象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龙;哥本哈根没有留下“童话”[N];广州日报;2009年

2 冯武勇;美“气候政治”,“黑脸”与“红脸”遥相呼应[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实习生 郭海燕 程曦;他们拒绝哥本哈根[N];南方周末;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将辉 王菡娟;哥本哈根的期待[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克鲁格曼;哥本哈根会议可望达成可负担得起的方案[N];华夏时报;2009年

6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沈丁立;哥本哈根峰会——一场各自利益的保卫战[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陈光;哥本哈根的救赎[N];国际商报;2009年

8 本报驻英国记者 刘海英;坚守哥本哈根,寄望坎昆[N];科技日报;2010年

9 王冲;别对哥本哈根峰会结果太悲观[N];中国保险报;2009年

10 何晨 译;气候争论:是什么让地球变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长芳;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谢婷婷;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D];外交学院;2012年

4 王谋;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季明霞;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9年

6 陈潇潇;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D];武汉大学;2010年

7 赵海坤;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牟林;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管晓丹;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高程达;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波;中国外交调整与创新背景下的气候外交[D];外交学院;2012年

2 苗凯周;从哥本哈根到德班[D];河南大学;2012年

3 胡富蓉;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谢潇;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Katherine Lee Simpson;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媒介中的中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磊;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体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芸芸;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王文本;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祝茂琴;《哥本哈根》翻译项目报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吴志彦;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海黑潮水文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1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71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d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