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面向政治安全:超越“人的安全”与重释安全

发布时间:2018-06-27 01:48

  本文选题:政治安全 + “人的安全” ; 参考:《探索》2015年04期


【摘要】:政治安全植根于"人的安全"概念。尽管"人的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拓展,但是从规范性角度看,"人的安全"具有概念的不可分析性,难以成为安全概念的一个独立维度,而仅仅是对若干因素的抽象综合。故而,其所主张的"综合性"并不完备。克服"人的安全"的概念陷阱,需要在整合性安全概念框架下,以总体安全观为指引,构建一个安全概念的整合性维度。在这里,政治安全既具有独立的安全领域,又具有整合性安全策略与方法,在总体安全观中居于基础地位,综合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制度安全与意识安全等多类安全维度,正是一种整合性的安全概念。
[Abstract]:Political security i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Althoug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has been enriched and expanded continuously, from the normative point of view, "human security" has the non-analytical nature of the concept and is difficult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m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It is only an abstract synthesis of several factors. Therefore, the "comprehensiveness" advocated by him is not complete. To overcome the concept trap of "human secur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dimension of security concep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security concept and guided by the overall security concept. Here, political security has not only an independent security field, but also an integrated security strategy and method, which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overall security concept and integrates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and "human security", inter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al security and secur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security dimensions, is a kind of integrated security concept.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3CZZ002),项目负责人:亓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制度推进路径研究”(14BKS039),项目负责人:池忠军
【分类号】:D81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2 巴瑞·布赞;崔顺姬;余潇枫;;“人的安全”: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升生;;非洲对美国建立非洲司令部的感知——基于两篇南非材料的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均平;;安全,还是秩序——治安理论与实践之上位概念分析及选择[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唐小松;黄忠;;英国学派安全思想探微[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4 马建英;蒋云磊;;试析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J];国际论坛;2010年02期

5 孙吉胜;;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3期

6 马建英;;从科学到政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J];国际论坛;2012年06期

7 崔顺姬;;人的发展与人的尊严:再思人的安全概念[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1期

8 廖小健;;影响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文化与政治因素[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9 吴志成;杨娜;;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10 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颜朝辉;;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安全(论纲)[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颜朝辉;;社会安全风险分析与危机应对[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马建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理论、路径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2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4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5 朱晓黎;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10年

6 易小明;欧盟经济和军事安全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朱永彪;中国国家安全观研究(1949-2011)[D];兰州大学;2012年

8 张庆彩;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方芳;恐怖主义的媒体话语与中美国家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赵炜;边缘化身份视角下的国际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永彬;政府安全能力建设的东西部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燕星;“人的安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3 吴其;东北亚安全困境析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黄秋艳;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紫薇;非传统安全在中国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殿金;东北亚安全构建:从多重博弈走向制度建设[D];吉林大学;2008年

7 罗荣;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张洁;女性主义安全观[D];南京大学;2012年

9 古丽波斯坦·喀迪尔;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视角下少数民族人才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含峗;社区脆弱性评估与应对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72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72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