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1 17:44

  本文选题:中国外交转型 + 社会认同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社会认同的转化,成为中国外交转型和变化的非物质性动因。中国面对国际社会时,如何展现一个积极的国家自我,进行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内在认知差异和张力,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微观社会互动内容。中国外交的目标维度包括权力、地位和价值三个方面,但三种外交仪式具有多重性和模糊性特点,中国外交在印象管理和身份展示过程中,需要契合话语与行为、政府与社会以及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致性;权力、地位和价值仪式的挫折会产生中国的情感反应,以及外交的管理策略调整。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微观社会互动研究,对于中国公共外交、国际形象管理等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has become the non-material cause of China's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When China i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 to show a positive national self, how to display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dentity, and the inner cognitive difference and tension in the process are the microcosmic social interaction contents of China's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The target dimension of Chinese diplomac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power, status and value, but the three kinds of diplomatic ritu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icity and fuzziness. In the proces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dentity display, Chinese diplomacy needs to agree with words and behaviors. The unit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self and guest; the frustration of power, status and value ritual will produce the emotional reaction of China and the adjustment of diplomatic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study of micro-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image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007)的资助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2 蔡文中;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外交理论的新贡献[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3 裴远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新时期外交理论和实践[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4 许艳霞;论周恩来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05年08期

5 钱春泰;;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J];美国研究;2006年03期

6 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钱春泰;;论冷战后美国的强制外交[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8 贺祝群;;中国外交新理念——两个大局、和平、共赢、和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9 王逸舟;;中国30年外交改革新画卷[J];决策与信息;2008年12期

10 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3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9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10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5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余育国;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霞;预防性外交分析:问题与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萌;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刘丹妮;论英国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态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奇才;毛泽东外交哲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伏霄汉;预防性外交:历史和理论[D];外交学院;2004年

6 杨芳;冷战后中国预防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雷鸣;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思;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驻华使馆租赁馆舍及外交公寓管理政策的演变[D];外交学院;2012年

9 田艺琼;新中国对沙特、以色列人文外交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向淑雯;论周恩来的外交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8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88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