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确立

发布时间:2018-07-13 19:08
【摘要】:本文从时代主题、外交目标、外交政策三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作为主要决策者和实际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主导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外交战略寻找到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加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因子,并促成中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型。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China's independent peaceful diplomatic strateg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diplomatic objectives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is process, Deng Xiaoping, as the main decision maker and practical promoter, played a key and leading role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He found an endogenetic motive force for the new diplomatic strategy, joined the factors that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diplomacy to national diplomacy.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飞;论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战略思想[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肖平;张国林;;关于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形成、演变与终结的再认识[J];才智;2009年18期

3 路本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外交[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4 徐学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马超;;浅析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J];沧桑;2008年01期

6 田向春;;试论战后初期(1945~1954)的越印关系[J];沧桑;2010年02期

7 杨晓杰;;试析冷战后的国际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9年03期

8 孟祥进;;中国外交战略转变背景下的对外援助分析——以对非援助为例[J];研究生法学;2010年01期

9 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锋;;对加强党涉外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2 张春;;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陈拯;;内发的变革: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8 吴光祥;;对新中国发展道路与世界格局演变的探析[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9 田艺琼;;新中国对沙特的人文外交[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10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3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9 马若兰(Maria de la O Moncada);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史晓东;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职能[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关福;50年的中国外交战略及展望[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2 ;援越抗美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启示[J];中华魂;2013年04期

3 颜秉征;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回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1期

4 张强;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与调整的缘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05期

5 刘建飞;全球化与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抉择[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6 瞿少华;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楚树龙;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8期

8 王福春;十六大与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1期

9 吴佩林;论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余地的有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赵先明,冯静;新中国外交战略与成就的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军妮;中国外交战略面临多重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外交战略要与时俱进[N];国防时报;2010年

3 马小军;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N];学习时报;2013年

4 叶建国 秦旭东;“和谐世界”理念确立中国外交战略转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叶建国;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去,站得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门洪华;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特点[N];学习时报;2004年

7 本报专稿 薛雨闻;“两会”展现中国新姿态[N];世界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万宇 李博雅 刘歌 林雪丹 李宁 刘慧;秉承亲诚惠容理念 赢得广泛尊重信任[N];人民日报;2014年

9 主持人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魏香镜;中国外交迎来“欧洲季”[N];南方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丕屹;知交尽四海 亲朋遍五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外交学院;2008年

2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涛;软实力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牛建强;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4 李季;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观念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的内在逻辑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6 朱建婷;论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瑶;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九安;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新思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赵师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定位[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0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20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