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22年厦门海后滩案与中英交涉研究
[Abstract]:The Xiamen Haihutan case was caused by the ambiguity of the English meaning of the Guang Xu's four-year charter of Haihou Beach. The British side ignored the protest of Xiamen officials and people and forcibly incorporated it into the concession,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a protracted boycott. The Xiamen Citizen Association makes use of the regional situation and the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of Fujian nationality to change the Haihutan case from a local unsolved case confined to Xiamen to an important event of concern to the Chinese of Fujian national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cquiescence and support of Fujian local authorities provided relatively loose political space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Initially, the British side did not put British business economic interests firs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treaty system, taking a tough stance, ignor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Swire suffer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especially the outbreak of the Hong Kong Seafarers strike, forcing the British side to proceed from the actual interests of the beach rights concessions, in exchange for the end of the storm. The initial indifference and o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o the Haihutan case left the case hanging, and subsequently force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o intervene in the case under popular pressure, but its weak situ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domestic authority made it play a very limited role.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limitations and defects of Beiyang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D829.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斌;;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韩璐;;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7年03期
3 黄淑忠;;晚清福州茶港的兴衰[J];中国茶叶;2008年04期
4 李百浩;严昕;;近代厦门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及思想(1920—1938年)[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3期
5 邱普艳;;华商与阮主时期的对外贸易[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4期
6 孙丹;;厦门市旧城商业改造与人文保护[J];福建建筑;2010年11期
7 甘淑美;;荷兰的漳州窑贸易[J];福建文博;2012年01期
8 刘锡涛;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庞卫东;;“下南洋”与“走西口”——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龚高健;张燕清;;古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民外交观念述评[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叶志坚;;试论福建海洋文化的产生、轨迹与特征[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林国平;;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发展演变[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斌;;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罗春生;谢艺麟;;明清漳州海商的辉煌业绩及其对闽南文化传播的贡献[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国平;;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发展与演变[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8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自俭;民国时期铁路工人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启扬;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7 曾海洋;厦门大学与闽南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9 孙文;《华夷变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运瑞;明朝中后期福建海外移民原因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雅萍;论福建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建萍;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高欢欢;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虞坤;元代广西对外交通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学忠;开埠通商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33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3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