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等强国”的战略空间拓展——“印-太战略
[Abstract]:The term "Indo-Pacific Strategic Arc" put forward by Australia in the field of security is a echo of the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revealing the vision of Australia's future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international game of "India-Pacific Strategic Arc", Australia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the powerful and the emerging powers. The strategic space of the Pacific Sub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Pan Pacific Organization is also squeezed together by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expansion of Australia's security strategy space in the futur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directions" and strives to seek the strategic growth point in the transition of security strategy so that China can gras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placement of power and the layout of articles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管理规制视角下中国参与北极航道安全合作实践研究”(13YJCGJW0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钱柱;;寻求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政策前瞻[J];国际展望;2013年02期
2 甘振军;李家山;;简析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4期
3 胡欣;;“澳大利亚梦”:做“印—太”地区的中等强国[J];世界知识;2013年12期
4 苏浩;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荣升;;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2 刘雪莲;徐立恒;;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安全观[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3 叶红;朱嘉林;管文虎;;试论地缘政治因素对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4 王光厚;;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解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5 员璇;;浅析麦金德的枢纽地区学说[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胡二杰;;东亚地缘政治结构与中国和平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7 王钱柱;;寻求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政策前瞻[J];国际展望;2013年02期
8 王光厚;;浅析澳大利亚的东盟政策[J];国际论坛;2013年05期
9 许善品;;后冷战时代澳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5期
10 张宇燕;;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构想[J];长江论坛;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博文;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外交学院;2010年
3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4 吕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6年
5 叶红;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顾聪;中东石油与美国霸权地位[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加保;和平崛起视野下的中国对中东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刘春耀;后冷战时期的美巴战略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晗;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问题[D];延边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韦宗友;;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与全球治理改革[J];国际论坛;2011年02期
2 时宏远;;美国的印度洋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3 甘振军;李家山;;简析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4期
4 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6期
5 田海;;TPP背景下中国的选择策略思考—基于与APEC比较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澳大利亚社会保障制度及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9年02期
2 ;言论[J];领导文萃;2000年11期
3 王欲弘;;新移民与经济全球化——澳大利亚移民部的新计划[J];出国与就业;2000年19期
4 刘烨园;;旧课本[J];东西南北;2002年07期
5 汪诗明;论澳中关系正常化[J];世界历史;2003年02期
6 朱颜;;逃跑新娘成了幸福妈妈[J];今日南国;2007年20期
7 ;跟随酿酒师游澳大利亚豪华酒庄[J];华人世界;2010年08期
8 孔丽怡;;艾里逊帮助澳大利亚首都消防队应对森林火灾[J];商用汽车新闻;2011年23期
9 亦云;;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应该有中国参加——与澳大利亚外交部秘书长哈里斯一行座谈记[J];国际展望;1984年23期
10 李国平;;澳大利亚青年自由运动(组织)简介[J];青年探索;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绍平;;澳大利亚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考察报告[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陈克进;;澳大利亚的级别婚试析[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张桂鸿;;澳大利亚政府资产管理体制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强恩芳;;新西兰行政部门改革:现在在哪里?将何去何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欧阳勤;;警惕[A];2002年电子陶瓷及其在真空电子行业中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永利;;战时美国战略与“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8 杨松;;海外留学人员的新特点与海外统战工作的新思路[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9 周慧文;;国际间社会保障协定及在我国的应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10 李晶;;对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历史与现状的探析[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伟邋实习生 陆小青;市领导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南宁日报;2008年
2 韩锋;澳大利亚的政府机构改革及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黄菊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人民日报;2006年
4 韩锋;中澳合作潜力还很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冯俊扬;日本“四国战略同盟”,,刚构想即受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N];人民日报;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戴军;澳大利亚:种族主义不再有市场[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澳大利亚 靠近东盟 不忘美国[N];人民日报;2004年
9 金戈;霍华德的勇气与澳洲华裔的“喜气”[N];财经时报;2007年
10 记者 赵良英邋实习生 刘天纵;李春明会见澳大利亚客人[N];湖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牛昆仑;盎格鲁—萨克逊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连喜;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庆文;新世纪以来的中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宾科;澳大利亚“中等强国外交”述评—聚焦陆克文政府外交政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王一卿;波林·汉森及单一民族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婷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1983—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娜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沈慧;澳大利亚儿童福利:社会控制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卢立军;二战后澳美关系的演进及其对亚太局势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鹏;从东帝汶问题的历史演变看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主义”[D];外交学院;2001年
9 付艳红;日本安保战略与《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于海涛;1945年来澳洲华人移民与犹太人移民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7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3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