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特征论析
[Abstract]:Since the "high-profile interven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0,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has show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South China Sea affairs,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nto the "return to Asia" strategic framework; second, in the name of "safeguarding freedom of navigation" to seek control over the right to control the sea; third, to focu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strategy. In order to form a pattern of mutual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fourth is to achieve its policy objecti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skillful power" diplomacy, and the fifth is to change from the vague treatment in the early stage to the clarity and hardeni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攻关科研项目“南海重大战略问题及周边国家政策研究”(AOCZDA20120)
【分类号】: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2 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利益驱动的政策选择[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3 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4 罗会钧;;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均势外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6 李忠斌;;新媒体与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J];美国研究;2011年01期
7 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4期
8 胡九龙;;论“均势”的基本含义[J];太平洋学报;2005年09期
9 邓凡;;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J];太平洋学报;2011年11期
10 周琪;;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勇;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超,张魁中;中国的公众外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余泳;;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6期
3 王晓波;陈斌;;论如何理解均势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熊李力;;超越“霸权均势”——亚太地区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外交[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5 周建仁;;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6 杨杨;;中国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及其反思[J];东南传播;2011年04期
7 周云涛;浅论国家利益与均势外交的契合——以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几段史实为例[J];东南亚研究;2004年02期
8 许华;“颜色革命”背景下媒体之争与俄罗斯形象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6期
9 段波;;库柏海洋小说中的海权思想[J];外国文学;2011年05期
10 江海洋;;从“霸权均势”到“相互依存均势”——试析当代东亚国际秩序的现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树民;马志荣;;论海洋政治的类型与特征[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6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贵洪;超越均势[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9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后冷战时代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媒体因素[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春林;泰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丁慧娜;当代语境下的媒介外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程佳音;作为公共外交全新形式的新媒体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5 程妍;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评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刘利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战略构建[D];辽宁大学;2011年
7 何秋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赵红凯;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9 朱元凯;论美国的朝鲜半岛战略及其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小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及中国的对策[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理海;从国际法看我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杨运忠;对21世纪初叶美国对华战略和中美关系重大问题的思考[J];当代亚太;2001年05期
3 王传军;区外大国对南海地区的渗透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1年11期
4 邱丹阳;中菲南沙争端中的美国因素[J];当代亚太;2002年05期
5 张蕴岭;;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6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7 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8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9 孙冬虎;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10 王铁军;美军缘何重返东南亚?[J];东南亚纵横;200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王莉 强薇;[N];人民日报;2012年
2 徐焰;[N];学习时报;2012年
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贾秀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贾秀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5 徐焰;[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中国海争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静;;奥巴马缔造“政治神话”?[J];世界知识;2007年07期
2 ;奥巴马:我们相信变革[J];首席财务官;2009年01期
3 杜悠;;奥巴马 开启美国复兴征途[J];资本市场;2009年01期
4 翟];;“平视”奥巴马[J];世界知识;2009年02期
5 龚小夏;;奥巴马新政府能否左右逢源[J];南风窗;2009年02期
6 叶茂中;;奥巴马——美国最出色的广告人![J];企业研究;2009年01期
7 ;奥巴马的平民之乐[J];新财经;2009年02期
8 蔡钰;;奥巴马的中国“结”[J];中国企业家;2009年02期
9 张立平;;奥巴马的“新政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帆;;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安全政策考量[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韩布新;吕泽平;郑陈光;;巴马高龄老人的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及其主观与客观健康状况[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季萌;;新媒体外交与美国的实践[A];公共外交季刊2010冬季号(总第4期)[C];2010年
3 James L.Fredericks;;911危机对美国人的宗教意义:布什与奥巴马之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问题学者 储昭根;奥巴马的伊战“迷潭”[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米歇尔·奥巴马抱怨第一夫人没工资[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欧飒;奥巴马重视“群众来信”,借以“醒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CBN记者 游心 整理;奥巴马外交地图[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记者 周轩千;奥巴马在沪与青年对话:发展不是零和游戏[N];上海金融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汪洋;奥巴马抵日迈步首次亚洲之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新华社记者;奥巴马亚洲行:更加务实更愿倾听[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王鑫方;奥巴马连夜讨论对阿战略[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徐超;奥巴马享受最后“平淡”,低调待巨变[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记者 刘洪;想领美渡难关,奥巴马会成罗斯福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维强;奥巴马的网络营销竞选策略实证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2 刘月乔;试析奥巴马政府的“价值观输出”[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莹;奥巴马执政三年来美国媒体所持态度的评价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吴永刚;“民主化”缅甸:奥巴马政府缅甸政策[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杨晶;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形象外交”探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张海滨;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红凯;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8 卢涛;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金融外交策略的动因、目的与中国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高鑫;奥巴马的伊朗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孙敬鑫;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对俄政策的变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2190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9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