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治理模式论析
[Abstract]:As a new phenomenon in institutionalized relations among specific 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gionalis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cross-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merging multi-level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author regards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ism as a new model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mprehensive views on its formation, actors, basic conditions and possible paths. Firstly, as an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of regionalism governance,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is a dual realistic response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actors to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This makes the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a kind of dual governance process, which is actually a synergistic governance within and outside a particular region. Secondly, the process of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is promoted by multiple actors, such as state and non-state, but large countries and reg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core actors, that is, "leaders". Thirdly, the start-up and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need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power, interests and identity, which are respectively reflected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sharing of interest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identity. They form the material and conceptual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in interaction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unique functions of regionalism such a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normative diffusion and agenda setting provi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possible paths for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the dual effect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gion. Therefore, the core actors, basic conditions and possible paths of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interregional governanc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区域间合作与全球治理”(批准号:10YJAGJW025)的研究成果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项目”(ISEF)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研究:成就与缺失[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2 郑先武;;构建南北合作新模式——建设中的地中海联盟解析[J];国际论坛;2009年02期
3 朱天祥;;一个现象 多种进程——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的多样性分析[J];国际论坛;2009年05期
4 赵大为;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动向及前景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3期
5 陈志敏;杨小舟;;地区间主义与全球秩序:北约、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6年00期
6 郑先武;;国际关系研究新层次:区域间主义理论与实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8期
7 郑先武;;大国协调与国际安全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5期
8 周玉渊;;地区间主义的两种形式——基于欧盟与中国对非地区间合作经验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9 韦宗友;;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10期
10 肖斌;张晓慧;;区域间的不对称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7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8 张金平;徐以骅;;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动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9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彬;;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论”——有关GATT第24条讨论的启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5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7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9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从东南亚到非洲: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经济学[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2 肖斌;张晓慧;;东亚区域间主义:理论与现实[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3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4 王磊;郑先武;;美国与新大国协调机制的构建:以七国集团为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5 刘丽荣;;欧盟对非洲的危机干预政策研究[J];德国研究;2009年04期
6 马[F;;地区间主义——地区合作的新亮点[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7 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J];国际观察;2008年02期
8 郑先武;;区域间合作与东亚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9年06期
9 杨少华;;不对称战略的演进与挑战[J];国际论坛;2009年02期
10 朱天祥;;一个现象 多种进程——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的多样性分析[J];国际论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3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4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一种对正当性的追问[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谢雪华;;关于全球治理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09年02期
6 赵海月;王瑜;;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7 王金良;;全球治理:结构与过程[J];太平洋学报;2011年04期
8 毛德松;;峰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5期
9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动态[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10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郑玲丽;;国际贸易关系的法治与全球治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3 张严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5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7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2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4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_g超;“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机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D];外交学院;2005年
6 吴娟;全球治理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及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媚;全球治理中的联合国[D];外交学院;2006年
9 姜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蒋宛歆;利益重构视角下的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96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19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