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见证者——20世纪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Abstract]: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1960's mad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honeymoon period gradually cast a shadow of ideological conflict. As one of the products of Sino-Soviet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Soviet Union are also facing an awkward situation. According to domestic instructions,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heir studies, they must stand up to the pressure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to fight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anti-building" struggle.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se young students were entrusted with a political mission that gradually exceeded the value of their studies, and they themselves became historical witnesses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deterioration to ruptur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D829.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强;;试析中苏关系对建国初期留苏学生派遣的影响[J];理论视野;2010年02期
2 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江东;;建国初苏联通过援建项目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方式及影响[J];沧桑;2009年05期
2 张培富;孙磊;;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杨尧忠;;创造成功——学习两类大学素质教育观的体会和认识[J];财经政法资讯;2012年03期
4 王佩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活动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3期
5 胡晓菁;;苏联专家与新疆综合科学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1期
6 张久春;;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156项工程”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3期
7 韩连庆;;技术转移研究中的另一向度——评《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林柏;;1949—1978年中国技术引进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王斌;;从胶济铁路的修建看近代对华技术转移中的冲突与适应[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年03期
10 彭南生;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早期阶段的技术路径——以上海汽车工业基地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唐仕春;;他们是谁——新中国建立初期来华苏联法学专家群体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然;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1958-1961)[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孙洪庆;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张辉;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张巨浩,李淑杰;抗美援朝与建国初的中苏关系[J];龙江党史;1995年Z2期
2 ;《中苏关系史纲》揭示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原因[J];报刊荟萃;2008年02期
3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开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密电抄底节选──1941~1942年的中苏关系[J];民国档案;2000年01期
5 马叙生;;结盟和对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苏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6 马叙生;结盟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7 胡晓丽;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古今;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02期
9 高飞;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10 孔寒冰;人去曲未终——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曙;;论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3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陈开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观系统地解读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4 特约记者 楚原;沈志华:中苏关系史新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胡若愚;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N];浙江日报;2014年
6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7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9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3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2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3 杨润含;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中苏关系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2012年
4 张祖利;沈志华与中苏关系史研究论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乔广德;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华德莉;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兰州大学;2006年
8 陈静;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7年
9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14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1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