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09-04 14:13
【摘要】: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一波三折,甚至大起大落。双方既达成过"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也险些从"战略伙伴"蜕变为"战略竞争者"。中美关系定位之所以不够稳定,与双方在认知和战略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两国关系中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如今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具有启示作用。首先,不能对复杂的中美关系作简单的"标签化"定位。其次,要重视两国在相互认知上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再次,要运用底线思维,力争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做到有备无患。总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上世纪末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覆辙,力争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twists and turns, and even ups and downs. Both sides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f "working together to establish a 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ve almost changed from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 "strategic competitor." The unstable orientation of Sino-US rela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gnitive and strateg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is also affected by other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Although the attempt to establish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been successful, it still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irst of all, the complex Sino-American relations can not be a simple "tagging" positioning. Seco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o that we know each other. Thirdly, we should use bottom-line thinking, strive for the leading power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be prepared for no trouble. In short, it will not be easy to build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volution of Sino-US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 so as to avoid repeating the mistakes of establishing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Strive to make the new-type large-power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o the future of the new norm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的支持
【分类号】:D822.3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中国牌”“褪色”看未来中美关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43期

2 孙建杭;;中美关系的格局在变[J];理论前沿;2006年22期

3 刘恩东;;论当前中美关系的特性[J];新远见;2006年10期

4 陶玉雯;;浅析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合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5 何婧;;论中美关系中的国会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高爱莉;;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7 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2010年27期

8 傅瑞伟;;重新理解中美关系的逻辑[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9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胡鞍钢;关于中美关系及其对策的若干建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向群;中美关系合作则两利 对抗则俱损[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实录[N];解放日报;2001年

3 ;中美关系与时俱进[N];解放日报;2004年

4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陈如为;人民之间的了解是中美关系基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坎坷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记者 刘江 胡晓明;相信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泓佐;以史为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N];学习时报;2002年

9 刘建飞;中美关系的动力[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小军;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大局[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璐;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图雅;中国和平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峻;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4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8 孟月明;试论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2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22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