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什叶派的崛起与战后两伊关系的发展
[Abstract]:Since Saddam Hussein's regime was overthrown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there has been a debate in academia about whether Iran is actually the biggest beneficiary of the Iraq war.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Iran is trying to turn them into Iranian interest agents in Iraq through its ties with Iraqi Shia and to further control the entire Iraqi political situation through them. Contrary to this view,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o far, Iraq's Shia have not acted as Iranian agents, and that the future is unlikely.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ia Islamic Movement in Iraq,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four important Shiite groups in Iraq, namely, the traditional clerical class represented by Grand Ayatollah Sistani, the Islamic call Party. The Supreme Council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q and the Sadr move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se Iraqi Shia groups have many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with Iran in terms of identity,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interests, so they do not have the subjective desire to be Iranian interest agents.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sure faced by Iraqi Shia from Sunni, American and other Sunni-dominated Arab countries. Because these forces are worried that Iran will expand its influence in Iraq, they are forcing Iraqi Shia groups to reduce their ties with Iran in many way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ra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n Iran after the war has actually deteriorated rather than improved. So Iran is adopting a defensive regional strategy. Iran is very pragmatic in its relations with Iraq, and it has no unrealistic illusions of trying to turn Iraq's Shiites into its proxy. Iran's goal in Iraq is to ensure that Iraq has a Shia-led, Iranian-friendly government that could serve as a buffer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point out tha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war relations between Iraq and Iran is the huge asymmetr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strength and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ir security preferences. But as this asymmetry diminishes in the future, Iran's influence over Iraq will declin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37.7;D8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志斌;;伊拉克教派大搏斗[J];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01期
2 樊小红;;黎巴嫩内战后什叶派的政治发展[J];国际论坛;2009年01期
3 李福泉;;黎巴嫩什叶派伊斯兰理论家法德拉拉及其思想[J];西亚非洲;2011年03期
4 尹林标;“真主”的复仇天使[J];国家安全通讯;2003年10期
5 于时语;;伊朗和美国总统的“烈士情结”[J];南风窗;2006年10期
6 王联;;中东地区宗教中的少数派[J];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10期
7 李福泉;;伊拉克萨德尔运动探微[J];西亚非洲;2010年06期
8 吕耀军;;伊朗苏非主义及其教团的历史演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程星原;伊拉克民族宗教概况[J];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04期
10 齐文;;黎巴嫩什叶派阿迈勒运动主席——纳比·贝里[J];世界知识;1985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波;;伊战后“什叶派新月带”兴起的区域性影响[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冀开运;蔺焕萍;;卑路支斯坦内部冲突解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汪波;;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的前景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孙俊萍;杨学林;;关于西北回族拱北研究的几个问题[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5 王宇洁;;伊斯兰教与现代化——以土耳其和伊朗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6 叶奕良;;中国和伊朗在古代的文化交往[A];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李睿;米寿江;;美国和伊朗冲突中的伊斯兰文化因素解析[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美国象”与“波斯猫”的新博弈[N];光明日报;2006年
2 宋洁云 李骥志 聂晓阳;美军陷入伊战争泥潭?[N];中国国防报;2004年
3 崔巍;伊拉克:反美武装武器藏得很隐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4 记者 王波;又有两名美军遇袭身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惜安;伊拉克杀戮不断 到底何人在挑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西亚非所 刘月琴;从两伊关系变化看伊拉克战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林荧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畅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牛军;对话重建:有难度,,不太糟[N];华夏时报;2004年
8 中石;伊拉克噩梦难醒[N];中国财经报;2003年
9 赵卓昀;揭秘:新“基地”全面战争内幕[N];中国国防报;2006年
10 刘月琴;美国能肢解伊拉克吗?[N];中国国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泉;从边缘到中心[D];西北大学;2008年
2 王平;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BOUNOUA NADJAT(娜佳);是谁在中东制造混乱[D];外交学院;2007年
4 祁学义;圣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明星;“第三方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赵建明;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D];复旦大学;2007年
7 冀开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8 庞秀成;巴哈伊基本教义:演进、传播及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彦;沙特阿拉伯王国宗教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何美兰;多元文明的互动与共生:969-1171年的开罗[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廷;伊拉克什叶派的崛起与战后两伊关系的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2 伍崛;伊拉克战争后两伊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3 马静;1914—1958年伊拉克什叶派政治运动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福泉;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何磊;伊朗礼萨·汗世俗化改革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艾少伟;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中伊文化交流[D];西南大学;2006年
7 何洋;两伊关系的多视角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慧;理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外交政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乜;巴沙尔·阿萨德的平衡外交评析(2000.7-2008.7)[D];外交学院;2009年
10 周普元;新疆苏非派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2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2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