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新安全观与中国参与军控体系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8-10-12 08:12
【摘要】:中国参与军控体系的实践是国际关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某些西方学者提出中国对军控体系的参与具有被动性,中国并没有真正接受国际体系的规范,其遵约行为不过是对外界压力的被动回应。本文追溯了中国参与军控体系的进程,揭示了中国的参与实践带有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特征,而新安全观正是在实践中的思想创新和观念突破。中国在军控体系中致力于从三个层面倡导新安全观:一是推进与核大国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二是捍卫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推进军控进程;三是在多边论坛中发挥倡议权,缔造全球合作架构。如今,中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次上全力推进实践新安全观,在重要军控议题上发挥塑造议程的能力,其对军控体系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ms control system is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me western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tha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ms control system is passive, and that China has not really accepted the norm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ts compliance behavior is only a passive response to external pressure. This paper traces the process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arms control system, and reveals that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is the ide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 breakthrough in practice. In the arms control system, China is committed to advocating a new security concept on three levels: first, to promote cooperation with nuclear powers and to build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relationship among major powers; and second,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should use our influence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ush forward the arms control process. Third, we should use our initiative in multilateral forums to create a global framework for cooper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pushing forward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at the bilateral,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giving play to its ability to shape the agenda on important arms control issue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arms control system has also been highly appreci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0ZD&055)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军控外交研究”(项目编号:YETP13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友东;;让民间外交为中国和平发展助力[J];民主;2011年11期

2 张炎;李巨川;;决不放弃和平努力——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张炎接受本刊采访[J];世界知识;2006年05期

3 张静;;中国为国际核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20周年回顾[J];国防科技工业;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望来;;中国参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实践进程分析[J];国际论坛;2012年03期

2 陈连庆;杨兴礼;;简论伊朗核问题对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王君;冷战后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2年04期

4 Yu Mincai;Hong Jianjun;;China and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J];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天白;国际不扩散核武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崔志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解析[D];湘潭大学;2008年

3 陈静;分析中国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政策:演变与未来[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与新安全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2 赵庆杰,高衡;论江泽民的新安全观[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06期

3 邵亚楼;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背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4 李晓敏;中国的新安全观[J];和平与发展;2002年02期

5 邹铁力;国际恐怖链条与新安全观的逻辑确证[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康丹丹;试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安全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5期

7 蔡珍;;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与新安全观[J];领导文萃;2006年04期

8 张红;;论新安全观的国际意义[J];理论界;2006年03期

9 刘小力,唐汉生;关于江泽民新安全观的几点思考[J];长江论坛;2001年05期

10 张宏伟;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的典范[J];学术论坛;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房广顺;;中国国际战略思想新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夏立平;;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7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刘建飞;;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和平外交[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董爱国;高申;;军事透明对国家安全及和谐世界的影响[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双琪 郝亚琳 王经国;强调军事互信突出“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记者 陈鹤高 东凯 谢荣;树立践行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际问题专家 张洪斌;新安全观的充分体现[N];中国国防报;2000年

4 ;中国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安亚;新安全观引领亚太安全合作[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中国向东盟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N];人民日报;2002年

7 李东燕;中国的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记者 董黎熙 荣燕;倡导“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赵晓涛;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走向成熟[N];网络世界;2007年

10 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王宝付;中国 坚持新安全观[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2 文庆能;基于新金融安全观的银行业控制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方刚;中国新安全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陈卓;新安全观框架下的中国对东盟外交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倪春;中国在新安全观指导下处理台湾问题的途径[D];外交学院;2012年

5 刘盛;中国的新安全观在东南亚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7 蔚薇;社会主义的和平价值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8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紫薇;非传统安全在中国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保龙;21世纪初中国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6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6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