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非洲环保合作的成就和问题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 1972,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long-term and fruitful cooper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man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d safeguarded the interes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fruitful results of China-Afric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rum"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at a deeper level, in a wide range and at a high level, and have realized the environment and politic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Mutual promo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Afric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ts urgency is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no-Afric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ino-African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spects are broad; China should view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China-Afric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is a major practice of China's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world and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hina's peaceful rise in the future. China-Afric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is based on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with no political conditions attached,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friendship,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vast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airness and justice. Developing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with mechanism building and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pacity of African countries. China seeks common development through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pays attention to infiltrat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and pays attention to monit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results of cooperation. China-Afric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on resources and energy cooperation, global climate issu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Sino-Afric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pe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ere ar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to be solved. This puts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own development and new challenges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321;D82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英;浅析美国的环境外交[J];理论学习;2004年02期
2 叶汝求;我国环境外交的产生和发展[J];环境科学动态;1995年01期
3 郑捷;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环境;2001年01期
4 吴玉萍;环境外交: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与斗争的重要方式[J];世界环境;1996年04期
5 谢林平;;环境外交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J];环境;1999年10期
6 李伟;试论环境外交中的西方霸权[J];理论月刊;2002年11期
7 ;开展环境外交 扩大环保合作──1996年环保领域国际交流回顾[J];世界环境;1997年02期
8 万劲波;;WTO 环境外交的新领域[J];环境;2000年03期
9 夏正伟;许安朝;;试析尼克松政府的环境外交[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3期
10 范亚新;;中国环境外交:冷战后的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理论、路径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孙淑坤;宋晨;李纪元;;妇女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重要力量[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3 王利涛;刘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闫献伟;夏少敏;;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及未来的价值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庆先;;注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持续的外交谈判队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6 成升魁;沈镭;;由战争看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从北约袭击南联盟谈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姚波;周凌f^;M.K.Vollmer;B.R.Greally;F.Stordal;张晓春;张芳;S.Reimann;P.G.Simmonds;M.Maione;C.Witham;A.Manning;;北京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卤代温室气体在线观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王莉玮;赵中金;曾荣;王正奎;;浅论重庆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白玲;林银良;陈蕾嫣;;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碳会计核算体系构想[A];“环境会计与西部经济发展” 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光严 北京媒体人;西方社科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肖雯 编译;亚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中成关键角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俞露 译;天然气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良方[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勇;环境外交助推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延宏;环境外交挑战我国气候科学[N];科技日报;2004年
6 首席记者 魏贵富 通讯员 赵雁屏;我省5000亩“碳中和”林营造完毕[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杨通晓;景俊海参观世界气象馆[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张新平;开拓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N];人民日报;2008年
9 刘宁洁;全球治理 坎昆破题?[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的历程[N];中国环境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笠俐;冷战后日本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范亚新;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吉宗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保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拓;中国与非洲环保合作的成就和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2 赵威;日本环境外交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0年
3 许张衡;气候变化问题的环境伦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严茵;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环境外交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李松琳;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多边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6 胡晶晶;21世纪初的中国环境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小溪;国际环境干预与中国环境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欣欣;中日环境外交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敏;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陈文;碳金融法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25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2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