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核武器与美国的情报评估(1950-1974)
[Abstract]:India conducted a historic and far-reaching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 test on May 18, 1974. American intelligence agencies have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est since India began its nuclear program, and have predicted it many times. But before India's nuclear explosion, U.S. intelligence agencies failed to alert, failed intelligence investigations and raised questions about India'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U.S. intelligence assessments.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relevant archival documents, the official concer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in India began in 1950, and the issue of whether India will develop nuclear weapons has been discussed many times. These information provide sufficient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n fact, American intelligence on India'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has never stopped, only because of a variety of 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leading to the final error of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other documen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uclear energy in India from 1950 to 1974, and the basic motive, nuclear potential, contained in this trend. Nuclear policy and weapons program, first nuclear explosio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In addition, while analyzing the above problem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ntelligence err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India'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Therefo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e beginning of India'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concern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 India's efforts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s; third,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intelligence evaluation. In general, the nuclear explosion in India on May 18, 1974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uss this issu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thing must have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roots, wheth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s or out of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world, we should carefully deal with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ve brought us thinking.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彬;肖铁峰;;重审核武器的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陈竹;和平奖难以驱散核阴影[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38期
3 赵干城;;美印民用核能协议与印度核武器国家地位问题[J];南亚研究;2007年02期
4 季红军;;国际防核扩散,缘何硝烟难尽?[J];观察与思考;2009年14期
5 ;外交部发言人1994年6月10日发表谈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年13期
6 滕建群;;核威慑新论[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7 汪铮;;盼乌云散后是晴天——写在印巴核试验之后[J];世界知识;1998年12期
8 李彬;;中国核战略辨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9期
9 陈佩尧;;围绕核威慑战略的争论[J];国际展望;1987年03期
10 章节根;;论印度的核原则[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济明;;近代中国与印度对非洲关系之比较[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2 A.J.巴赫姆;花永年;;中、西、印三大文明的系统比较[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3 李达三;;甘地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4 任鸣皋;;印度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活动[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5 刘义满;柯卫东;孙治平;邱正明;;印度水生蔬菜生产及利用概况[A];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桓;;义净前往南海诸国和印度的事迹及其贡献——兼述古代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友好关系[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7 周美茵;;中医养生美容在新加坡[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向蓓莉;;甘地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孙志成;;试论因明和佛家逻辑的关系[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10 孙晶;;印度古代宗教哲学[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国鹏 赵毅;美国务院:不承认朝鲜是有核武器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冉维 蒋国鹏;美国称不会承认朝鲜为核武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记者 王慧慧 程卓;始终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东亚力量在如何消长?[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滕建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核裁军被美拖入秋天[N];中国国防报;2010年
6 美国前国务卿 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 前国防部长 威廉·佩里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前主席 萨姆·纳恩;美高官:“核威慑”战略已过时[N];国防时报;2011年
7 ;一个印度人眼中的西藏[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李满;胡锦涛会见印度人民院议长查特吉[N];经济日报;2006年
9 白然;崇尚漂亮脸蛋的印度人[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本报专稿 莫林;印度要求当美国的平等伙伴[N];世界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震;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高子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章节根;印度的核战略[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李云霞;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民军;透过“竹幕”看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双;印度发展核武器与美国的情报评估(1950-1974)[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秋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高萍;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任刚;印度核武化进程与印美核关系的演变[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继珂;美国对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的评估和对策(1958-1974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海凡;国际核秩序演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刘毅;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核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8 李小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约束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王文辉;中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李志军;探析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6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4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