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外交转型
[Abstract]: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repeatedly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provide public good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s leaders see the provis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as a major power responsibility for China's rise in power. China only assumes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commensurate with its national strength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as no intention of challenging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provided by China focus on reg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They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hina proposal" for resolving hot issu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China Initiative" for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 and reality, provid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ll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transformation. It has changed the behavior of Chinese diplomacy, made Chinese diplomacy more abide by international rules,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ore autonomy, self-confidence, more independent solutions; Also gave birth to other domestic departments to undertake the corresponding foreign exchange mission,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可金;;“一带一路”的中国方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2 陈明宝;陈平;;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3 邱剑敏;;中国军队维和行动展大国形象[J];求知;2015年08期
4 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6期
5 任晓;;三大峰会与中国外交新取向[J];世界知识;2015年01期
6 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7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洲;张广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变化与全球货币体系调整[J];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04期
2 展妍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差异与对接[J];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04期
3 孙伟;;“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的对外援助与开发合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06期
4 王雨婷;;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16期
5 赵可金;尚文琦;;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外交转型[J];理论学刊;2017年03期
6 钟飞腾;;“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与大国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张群;;东亚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中国-东盟合作[J];太平洋学报;2017年05期
8 畅争;;PPP中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研究[J];管理观察;2017年14期
9 王秀梅;万猛;陈捷;张启鹏;;“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环境及其背景比较初探[J];北方金融;2017年05期
10 肖金明;张晓明;;“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机遇、新课题与互动之策[J];理论探索;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秀兰;赵非u&;;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现实分析[J];国际金融;2015年03期
2 盛思鑫;曹文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J];全球化;2015年01期
3 徐小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特征研究[J];俄罗斯研究;2014年06期
4 张春;;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竞争及其出路——亚太地区二元格局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J];当代亚太;2014年06期
5 甘均先;;中美印围绕新丝绸之路的竞争与合作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5年01期
6 吴志成;李金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14年05期
7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4期
8 常璐璐;陈志敏;;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国外交中的运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9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王在亮;高英彤;;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J];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艳霞;新中国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J];理论界;2000年05期
2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新中国外交剪辑(六)[J];党史文汇;2001年03期
3 肖宗志;建国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论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丽红;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J];沧桑;2003年03期
5 金正昆;试论当代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J];国际论坛;2003年03期
6 金正昆;试析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07期
7 李星;从开放档案看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建立[J];中国档案;2004年04期
8 刘若南;;走下神坛的中国外交[J];观察与思考;2004年13期
9 阮宗泽;;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J];协商论坛;2005年12期
10 ;和平、发展、合作——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J];重庆与世界;2005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4 牛军;;五十年的中国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马驰;;略论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卫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3 钮维敢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刘建飞;理性考评中国外交[N];学习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谢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尹承德;今年中国外交有亮点[N];解放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李琰 王远 于淼;第八届“蓝厅论坛”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2年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2013年的中国外交: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N];解放日报;2013年
9 ;读“蓝厅热词” 把脉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年
10 钟声;预测中国外交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任远U,
本文编号:2373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7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