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体系的存在和持久性——对熊李力、陈雪飞先生的回应
[Abstract]:Symbiotic systems have a transcendental significance for coexistence. " The transcendence of symbiosis "coexist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emphasizes that actors are not isolated, but connected, and tha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which are active "life" and stimulate each other's vitality in each other's actions.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of symbio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existence and growth of things enlighten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theory of symbiotic system has broad space for furth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分类号】:D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庆;从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闫洁;;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型经济伦理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李培挺;;宽容:世界城市精神的基础理念——兼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J];城市;2010年07期
4 陈泉生;林龙宗;;论环境时代法学生态人模式的建构[J];东南学术;2012年01期
5 贾英健;;社会关系的实践基础及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社会观的精神实质及公共性意蕴[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6 方薇,陈世平;共同进化——当代企业竞争新思维[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3期
7 白璐;彭祖女;;非洲边界冲突及其特点[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12期
8 方金华;杨艳玲;;论自然体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地位[J];法治研究;2009年01期
9 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10 李安山;;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泰峰;;影响非洲现代化的因素浅析[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2 李培挺;;宽容:世界城市精神的基础理念——兼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屈振辉;;伦理观的嬗变:环境法演进之动力研究[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4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7 郑晓军;民营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天华;差异共存[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欣;环境刑法的反思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张秋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权的历史梳理与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俊;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曲红澎;毛泽东经济正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凤娟;冲突与融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域下的“全球文化”[D];华侨大学;2011年
5 王楠;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孝权;网络社会伦理问题及其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8 郑超;旅游企业动态联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婷;道德共生: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龙宗;论法学上“生态人”模式的建构[D];福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成刚 李小千 侯美丽;鲁北化工:“三度”构建生态工业共生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记者 马波;新发现挑战“寄主制裁论”[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慈恩;不同环境因子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8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37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