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国际体系单极主导型权力模式探析
[Abstract]:The power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the power model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ni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tructure. After the Cold War, the power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embodied i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polar dominance and multi-strength coexistence, that is, the United States is ahead of other nation-states in terms of i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as a symbol of unipolar power, it i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ome nation-states or national-state coalitions have become powerful countries (coali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ecause of their strong performance in specific fields. Scattered outside the center of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The unipolar dominant power model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d War, but also a concrete description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fter the Cold War. With the growth of their own economic strength, the desire for power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represented by China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The strength of the nation-state determines the size of its power. Compared with the unipolar countrie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ny strong country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still at an obvious disadvantage. Until this power comparison situation has not completely changed, the unipolar dominant power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ontinues to exis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外论辑要[J];领导文萃;1996年10期
2 陈向阳;从国际格局角度看冷战后的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1999年04期
3 张胜军;国际组织中的国家利益——冷战与冷战后的比较[J];欧洲;1997年05期
4 洪邮生;;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变革:西方学者的视角评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2期
5 李志斐;;冷战后的中国特使外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王立勇;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7 黄刚;冷战后美日同盟:建构主义的解释[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8 高飞;;国家身份变迁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刘永涛;冷战后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继续争论[J];国际观察;1998年02期
10 孙建杭;战略·利益·格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洁勉;;中国对软实力的探索:作为公共产品的国际体系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许兆昌;;上古华夏区域国际体系的演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杨洁勉;;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的应对之道——构建利益共进和价值共识的新兴大国群体[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7 曹泳鑫;;和谐世界的历史基础:国际体系转型与理论反思[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焦世新;;新中国60年软实力功能的战略变迁[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博士,从事国际战略研究工作 塞巴斯蒂安·布卢克 本报编译 向平;中国为何不会成为“铁血德国”[N];世界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洪俊杰 王珍 杨立群 安峥 成珞;2009:国际体系变革拉开序幕[N];解放日报;2009年
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贵洪;国际体系处关键转型期 我与联合国共迎新机遇[N];解放日报;2011年
4 记者 曹淼;防范+外交 共同融入国际体系[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 杨剑 提供;中国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影响[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国际政经体系已到“不破不立”时?[N];华夏时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郑永年(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胡伟星(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 卜励德(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主席) 毛健明(美国全球变化与治理中心研究员) 陈一新(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国际关系学者 周庆安;中国的大国之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N];东方早报;2008年
9 田建明;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对话与合作[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融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5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2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3 隋书卿;论冷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尹占文;冷战后中国国际形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7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10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0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