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发布时间:2020-10-26 14:15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世界秩序都是建立在一定时期的国际体系基础上的。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秩序正处于历史的转变时期。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是以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为基础的。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应地世界新秩序也应该建立在对变化了的国际体系进行体察的基础上。因此,本文以国际体系为切入点,研究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动力结构和控制机制,分析了冷战后国际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在新的国际体系基础上,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体,以多极格局为结构基础,以多边协调为建构原则,以利益和谐为价值基础,最终建构起全球共治的世界新秩序。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D81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体系研究范式
    一、世界秩序研究的相关探讨
        (一) 世界秩序研究的历史探索
        (二) 世界秩序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
    二、国际体系是世界秩序的基础
        (一) 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二) 国际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三、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
        (一) 国际体系理论
        (二) 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一) 无政府状态的理论假设
        (二) 无政府状态与秩序诉求
    二、国际体系的行为体分析
        (一) 结构层次分析
        (二) 多种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行为体的多元化趋势
    三、国际体系的权力分配
        (一) 霸权或帝国的单极格局
        (二) 两极格局
        (三) 多极格局
第三章 国际体系的动力结构
    一、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利益
        (一) 国际关系的国家利益原则
        (二)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力
        (三)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变化
    二、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权力
        (一) 国家与国际权力
        (二)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
        (三) 国际权力与秩序变革
    三、国际体系动态分析
        (一) 国际体系中的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
        (二) 国际体系的变革与秩序
第四章 国际体系的控制机制
    一、国际体系的制约机制
        (一) 力量均衡
        (二) 互动规则
        (三) 道德评判
    二、国际法的约束机制
        (一) 国际法的性质
        (二) 国际法的功效
        (三) 国际法的规制性作用
    三、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
        (一) 国际组织对政治关系的协调
        (二) 国际组织对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五章 世界新秩序的理性建构
    一、主权国家:世界新秩序建构的基本主体
        (一) 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主体
        (二)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
    二、多极格局:世界新秩序建构的结构基础
        (一) 冷战后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革
        (二) 多极格局与世界新秩序
    三、多边协调:世界新秩序建构的机制
        (一) 单边主义的困境
        (二) 国际机制的协调功能
    四、利益和谐: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价值基础
        (一) 全球化使全人类共同利益更加凸显
        (二) 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
        (三) 国家间利益的协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 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广;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欧洲研究;2002年05期

2 王雅红,王文;从理想主义到建构主义——试论国际体系转换的理论嬗变[J];经纪人学报;2005年01期

3 刘丰;在延续中把握变迁——对“现实主义无法解释变迁”的回应[J];国际论坛;2005年05期

4 张剑荆;;大博弈:国际体系下的中国与美国[J];南风窗;2005年23期

5 林逢春;;福兮?祸兮?——“中国责任论”解读[J];社会观察;2006年04期

6 赵干城;;国际体系均衡与中印共同崛起[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7期

7 ;学术信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8 张立平;;嘈嘈切切错杂弹[J];世界知识;2006年20期

9 王新刚;赵晓龙;;论民族主义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王翠文;;国际体系变革背景下对西班牙帝国周期的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涛;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年

7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珍艳;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张奎力;论跨国公司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5年

3 马恩瑜;试论冷战以来国际体系发展的合法性基础[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5 吴卫卫;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6 桑修成;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莹;国际体系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姚松杰;国际法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赵杨;克拉托赫维尔规范建构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10 苏轶颖;论日本“争常”的背景、路径和前景[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57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57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