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思想探源——以福泽谕吉及其“脱亚入欧”思想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 近代日本 亚洲国家 福泽谕吉 “脱亚入欧”思想 《脱亚论》 “欧洲中心论” 东亚国际关系 甲午战争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Abstract]:The thought of "leaving Asia and entering Europe" came into being in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th century. FukuzawaYukichi w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ought. He accepted the modern western "view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European center". Formed the "civilization =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rbarism = Asia" and "dissent from Confucianism = Asia" mode of thinking.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hought of "Brexit into Europe". FukuzawaYukichi published the Theory of Brexit in 1885, which not only marked the formal introduction of the thought of "Brexit into Europe". Moreover, it pushed this thought to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aggression and objectively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public opinion on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5.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ognitive roots of FukuzawaYukichi's thought of "leaving Asia and entering Europe". The logical premis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ation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aggressive wars launched by Japan against Asian countries many times in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K313
【正文快照】: 一、导论:一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历史课题作为亚洲国家的一员,近代日本较之亚洲其他国家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独特性的一面。所谓“共同性”,是指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从19世纪开始共同面临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处在大致相同的国际大背景中。正如日本学者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2 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3 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4 肖朗;福泽■吉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3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金海;;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胜兰;洛阳商店命名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社会属性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趣旨[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1期
2 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3 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4 赵军;;孙中山和大亚洲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丽;;福泽谕吉的亚洲霸权论解读[J];日本学论坛;2007年03期
2 许佳;吴玲;;“脱亚论”与“兴亚论”——福泽谕吉与冈仓天心亚细亚主义思想的比较[J];日本学论坛;2008年02期
3 赵春子;;浅析福泽谕吉《脱亚论》的形成[J];东疆学刊;2009年03期
4 向卿;;福泽谕吉再评价[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何力群;;福泽谕吉关于确立近代日本国民精神的思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卞崇道;;福泽谕吉与中国现代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S1期
7 崔新京;;福泽谕吉“文明史观”的双重透析[J];日本研究;1990年03期
8 陈秀武;论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陈秀武;;近代日本的“平民主义”思想与儒学——以德富苏峰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卞崇道;;关于明治思想中武士道的一个考察——以井上哲次郎的《武士道的本质》为重点[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蕾;;福泽谕吉的中国体验与国民国家形成的构想[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2 陆益军;;试论日本近代民族运动中的扩张倾向[A];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俞占禧;;自由民权思想在日本近代史上的意义[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4 卞修跃;;历史教科书问题: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张秋生;;战后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1945—1995)[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顾钧;近代日本学术思想的变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姜长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3 中国史学会 张海鹏;正视历史问题 构筑亚洲和平发展的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记者 施芳、叶帆;纪念亚洲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座谈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5年
5 记者 田垣;以史为鉴 开创亚洲人民美好明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晓韦;值得一读的史学旧著[N];工人日报;2007年
7 比诺德·辛格(Binod Singh)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教师;在年轻人的思维中去殖民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王学军;纪念郑和不会戛然而止[N];中国船舶报;2005年
9 刘浩;日曾逼本国“慰安妇”,为美国兵“服务”[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马敏;“殖产兴业”运动受赐于世博会[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平;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含;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文春美;近代日本农业问题与政党内阁的农业政策:浅析政党政治失败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陈伟;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吴莹;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吉林大学;2013年
7 邢雪艳;日本明治时期民权与国权的冲突及其归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王俊英;日本明治中期的国粹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何力群;中江兆民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军;福泽谕吉的中国论和独立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滕宇飞;福泽谕吉的国权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汲长伟;福泽谕吉狭隘文明论与民族战争观探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4 罗晓红;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D];暨南大学;2008年
5 金文英;小野梓的“三国连带”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嫦娥;论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D];湘潭大学;2004年
7 吴立敏;论福泽谕吉的尊皇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熊雯;启蒙时期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民权思想比较[D];湖南大学;2006年
9 刘远舰;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年
10 李丹;简析近代日本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1868-1914年)[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7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4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