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与19世纪美国白人的印第安人观

发布时间:2018-01-26 12:28

  本文关键词: 印第安人 野蛮 种族主义 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论述美洲退化问题的主要论据。而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则认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并不存在差异,性别压迫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野蛮社会之中,强调唯有在文明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权益才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杰斐逊构建起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积极推行印第安人"开化"政策。在19世纪以来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矛盾不断激化,以及印第安社会对同化政策持续抵制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美国白人开始广泛渲染印第安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的先天缺陷,将其比作不可救药的低劣种族。至此,杰斐逊基于人类种族间体质和心智平等而构建出的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演化为印第安人体质和心智具有先天缺陷的印第安人种族低劣论,成为白人屠杀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法理基础,对近代美国社会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bstract]:The image of "Indian female hard labor"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 Indian culture. It became the main argument for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hinkers 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Americas, while Thomas Jefferson, an American political thinker, argued that there was no physical or 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Indians and Europeans. The phenomenon of gender oppression is widespread in barbaric societies, emphasizing that only in civilized societies ca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be truly safeguarded... on this basis. Jefferson constructed the barbaric remarks of Indian society and actively pursued the "civilized" policy of Indians. Since 19th century, the conflicts between white Americans and Ind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intensified.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persistent resistance of Indian society to assimilation policy, American white people began to popularize Indian innate defect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It was compared to an irredeemably poor race. So far, Jefferson constructed a savage statement about Indian society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equality of human race. The theory of Indian racial inferiority, which evolved into a congenital defect of Indian constitution and mind, became the legal basis for white people to slaughter and plunder the Indians. 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and Indian in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球史维度下的近代毛皮贸易研究”(项目编号:15YJC7700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俄美公司与近代帝俄在北太平洋殖民活动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2051) 北华大学博士项目“近代毛皮贸易研究:全球史维度下的近代毛皮贸易研究”(项目编号:202115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712
【正文快照】: “印第安女苦役”形象(1)原本是近代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观描述,却为启蒙时代欧洲思想家所广泛提及,成为论证美洲退化论的重要参照物。同时期的美国人对这种欧洲文化优越论大多持否定态度。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弗吉尼亚笔记》一书中将性别压迫看作是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坚;;传统自由主义的滑铁卢——1870-1930年代的美国印第安人政策评述[J];世界民族;2015年02期

2 李永毅;李永刚;;“野蛮人”概念在欧洲的演变——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关晶;;北美殖民时期主流文学与印第安人形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丁见民;;试论美国土著民族反对印第安人新政的原因[J];世界历史;2006年06期

5 邹惠玲;;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5期

6 吴洪英;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J];世界历史;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定雄;;罗马中心主义抑或种族主义——罗马文学中的黑人形象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02期

2 梁立佳;;“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与19世纪美国白人的印第安人观[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05期

3 顾元;;论美国印第安部落的自治权--联邦宪制分权的另一种样态[J];比较法研究;2017年01期

4 李洪斌;;现实主义、诗学意义与人道主义——马克·吐温作品中印第安人意义研究[J];林区教学;2016年12期

5 黄婷婷;;浅析电影《荒野猎人》中的人文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6年30期

6 李洪斌;;现实主义、诗学意义与人道主义——马克·吐温作品中印第安人意义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徐常利;;北美土著文学中的女性生态文化意蕴解读——厄德里克长篇小说《爱药》论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李硕;;从文化角度看中美两种自治制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制度之比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9 文倩;;《荒野猎人》的人文内涵[J];电影文学;2016年08期

10 高科;;美国国家公园建构与印第安人命运变迁——以黄石国家公园为中心(1872—1930)[J];世界历史;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胡铁生;;后现代文学的共生与反思——兼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取向[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2 刘建军;;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胡铁生,孙萍;论美国印第安文学演变历程中的内外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6 李剑鸣;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J];美国研究;1994年02期

7 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锦山;20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种族态度模式的变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石平萍;;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J];世界文化;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褚国飞;美国种族主义:传统观念的消除仍需时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本文编号:1465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65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