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认同的历史演变
本文关键词: 美国华人 认同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一百多年来,美国华人认同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美国华侨受到美国政府的排斥和中国政府的敌视,其认同主要指向侨乡;20世纪前期,由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积极侨务政策的实施,美国华侨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并不断高涨;"二战"期间美国废除排华法并在此后颁布宽松的移民政策,50年代中国放弃双重国籍政策并鼓励华侨效忠当地,冷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对抗,使这一时期美国华侨的认同多指向美国当地。1965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关关系的缓和、两国积极移民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美国华人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美国华人的跨国认同得到不断发展。
[Abstract]: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ejected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hostil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ir identity mainly directed to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early 20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ctiv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y, American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began to rise and ris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abolished the anti-Chinese law and then promulgated a liberal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1950s, China gave up its dual nationality policy and encouraged overseas Chinese to serve the local area. During the Cold Wa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In 1965,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hina were relaxed, and the positive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were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make the trans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stantly develop.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基金】:广东省“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结构的演变》(项目批准号为GD11CHQ02)资助
【分类号】:K712;D634.3
【正文快照】: 认同(identity)是近年人文社科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主要用来阐释个人或群体与家族、方言群、地方社群、阶级、民族、国家、全球等各种不同层次社会集合体的关系。新加坡学者崔贵强曾指出,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等(行为主体)与主体以外的对象(即客体,包括个人、团体、观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勇;;美国移民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廖小健;;对海外重点华侨华人社团开展统战工作的策略思考[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6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7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黄璧蕴(Ms. Chaweewan Wongcharoenkul);泰国华人作用:泰国曼谷王朝拉玛三世至拉玛五世时期华人社会(公元1824年至公元1910年)[D];上海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云;;在美国创造的华人历史与文化——“美国华人与中国:历史联结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简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2 ;美国华人宗教特点[J];中国宗教;2009年10期
3 陈欣;《金山之旅——一个美国华人家族的百年史诗》[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4 张应龙;;“榕华风貌:美国华人发展研讨会”侧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5 潮龙起;;美国华人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6 严韭;;广州举办美国华人现状研究讲习会[J];华侨历史;1986年Z1期
7 崔志鹰;美国华人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比较研究[J];史林;1992年03期
8 ;美国华人的文化素质[J];岭南文史;1992年03期
9 李其荣;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孟令明;九十年代美国华人参政剖析[J];八桂侨史;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庄国土;;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心;美国华人创业者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媒体人士 赵海建;改变处境,美国华人须争取权利[N];广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美国华人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现两极分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5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两极发展[N];团结报;2012年
6 王丕屹;美国华人频遭暴力警示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陈楚荣;美国华人博士团与珠海签署加强交流合作备忘录[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移民改革受华人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琨;林书成会见美国华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林建新一行[N];绵阳日报;2013年
10 ;危机激励奋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5 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忠允;美国华人参政制约因素分析(1965-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李秀红;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智馨;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5 邢洁;当代美国华人职业模式及其同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杨艳;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莹;二战后美国华人跨国家庭的发展和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明杰;1990-2000年美国华人参政状况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9 张学军;融合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瑞玲;试析战后美国华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8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8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