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欧华人社团的现代化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18-02-04 06:34

  本文关键词: 西欧华人社团 现代化 国际化 当地化 出处:《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二战后至今,随着印支难民和大陆、港澳台新华人移民的大规模涌入,西欧和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西欧国家的华侨华人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西欧华人社团也产生了较大冲击。在这一过程中,西欧华人社团不断适应和调整,日益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组织宗旨、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当地化。随着西欧华侨华人逐步融入当地社会,西欧华侨华人和社团关注的焦点从祖籍国转向当地国和华人社会,华人社团开始作为当地华侨华人利益代言人的身份活跃于当地华人社会和当地国,代表当地华侨华人积极与所在国政府和欧盟进行联系和互动,维护华人利益,当地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欧盟日益一体化,西欧华人社团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逐步国际化。
[Abstract]:Since World War II, with the influx of Indosinian refugees and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majo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hich has made great changes for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is process, the Western European Chinese organizations constantly adapt and adjust,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moder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organization purpos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ocalization. With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Europe into the local society, the focu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associ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has shifted from their ancestral countries to the local countries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Chinese community began to be active in the local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local country as the spokesman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On behalf of th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and Chinese, they actively contacted and interacted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Chinese communities in Western Europe began to unite in various ways and gradually internationalize.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56;D6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被甸,董正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2 阿彬;阿拉伯的咖啡与水烟[J];世界文化;2005年10期

3 张小玲;;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及文化身份建构[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4期

4 南山牛;;风吹草低(三首)[J];诗刊;2005年11期

5 何满仓;王俊虎;;论中国新文学建构的正确路向[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1期

6 武夷樵;;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平民化”现代人格[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7 陈朝娟;;从明末清初佛教的复兴看近代佛耶对话——从佛教界对基督教的态度谈起[J];理论界;2007年05期

8 陈友冰;;港澳地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邵隆图;;这里,有这个时代的感觉[J];中国广告;2007年04期

10 尚姗姗;;20世纪30年代铁路沿线出产品展览会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娥;;新疆多元文化刍议[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张秉平;;大力发展现代化科技教育[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3 陈福琴;牛文玲;;浅谈现代化病房的护理管理[A];全国护理行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王列辉;;交通网络建设与港口发展[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简介[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贾德山;归瑞洁;;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铁路现代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洪立梅;;建设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建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代吉成;;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政党体制发展规律初探[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宏榜;李建新;;从编辑活动的认识谈编辑出版现代化[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纪从亮;邹芳刚;史伟;;棉花生产融入现代农业的路径探索[A];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 陈中永;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南玲 车晓蕙;注重人的感受:深圳现代化重定位[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李强;以新的视角探索现代化之路[N];长江日报;2005年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吴焕加;建筑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上)[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江宁国税局;打造现代化税务管理体系[N];江苏经济报;2005年

6 杭州五洋宾馆 王援;公共服务业——酒店另一个现代化挑战[N];江南游报;2005年

7 ;“五个更加突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N];宜兴日报;2007年

8 ;Voestalpine Schienen新建超级现代化钢轨轧机[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9 钱世安;塘下镇建设现代化新城[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10 记者 张林军;为企业提高现代化信息的“素质”[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刘志峰;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郭巍;知识的问题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9 鞠连和;论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鲁地;甘肃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构想[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邰利亚;西欧华人社团的现代化及其特征[D];暨南大学;2006年

2 付涛;自由主义对美国十九世纪现代化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韩国志;从现代化视角透视邓小平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5 刘继峰;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论析[D];西南大学;2008年

6 王安;论卫三畏的中国观[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7 宋陵宇;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现代”问题[D];吉林大学;2007年

8 何娟;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张胜平;上海市轮船业同业公会研究(1925-1949年)[D];东华大学;2009年

10 李芳;毛泽东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89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89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f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