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本文关键词: 日本 社会转型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战后改革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次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日本能够与时俱进完成三次社会转型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既缘于日本民族的"幸运"和"机智",也缘于日本民族对外来文明少有的鉴别取舍能力,还缘于日本民族服膺强者和与强者为伍的一贯秉性。尤其日本民族在三次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变革,强即侵略扩张,最终挑战先生"这一行事习性,值得后发国家中国和守成国家美国引为鉴戒。
[Abstract]:Japan successfully realized from slave society to feudal society, from feudal society to imperial capitalist society through the reform of Daqing, Meiji Restoration, and three "founding countries" after the war.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mperial capitalist society to the democratic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result of each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one hand, has moved forward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our country by leaps and bound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hidden danger of disaster to Japan. Japan can complete three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which is due to the "luck" and "wit" of the Japanese nation. It is also due to the rare ability of the Japanese nation to distinguish and choose foreign civilization, and also to the consistent nature of the Japanese nation to accept the strong and the strong, especially the "change with the times" formed by the Japanese nation in the thre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behavior of aggressive expansion and ultimate challenge is a good example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处理中日关系的历史经验研究”(11BDJ002)
【分类号】:K313
【正文快照】: 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规律性特点迥然不同,日本社会转型呈现规律性一国鲜明之特征。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朋;日本战后农地改革及其对现代化的重大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浙安;论日本政府战后住宅业发展中的作用及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庞宝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远东“情报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庄安正;马强;;“土产土销”营销方针与南通大生纱厂的衰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陈叶纪;社会动员理论进展和在我国卫生工作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史景轩;王印华;;日本教育审议会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解晓东;;日本保守主义政治传统与天皇制关系论说[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7 周颂伦;补白拾阙 情文并茂——评郑毅著《铁腕首相吉田茂》[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思安;近代以来日本的高校引智与科技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李文英;;日本和谐教育发展的曲折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陈兆肆;;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中小学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朱甜;;日本等级制度的变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朴今海;朴君峰;;20世纪初日本对东北朝鲜族地区的教育侵略[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5 冯玮;;西学:日本“明治宪法体制”的推进剂[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王帅;;比较新罗与日本的遣唐留学生教育活动[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史静寰;;现代化理论与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学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刘学照;;日本的“脱亚入欧”和中国的“三甲纪念”[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10 江时学;;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难题[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如意;临时教育会议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2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4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綦晓旭;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经分离”原则(1952-1964)[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慧;沿海经济圈金融生态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洪跃;财政支农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政策趋势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璐;日本高等工科教育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易寻思;论日本艺术对凡高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张方鼎;近四十年来日本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变迁及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泽慧;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蕊;清末之《奏定学堂章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振锁;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启示[J];日本学刊;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鹤;当饭菜吃还是当衣服穿?[J];读书;1995年02期
2 栗晓斌;明治时代日本的社会风俗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王君临;;浅析日本两次社会变革的共同点及其原因[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4 胡丰蓉;试析明治政府引进技术的成功经验[J];职大学报;1995年04期
5 张守意;明治与戊戍维新结局迥异的内外因素及启示[J];惠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王蕴杰;日本天皇和天皇制产生和发展历史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韩宾娜;;东京都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都市建设——兼谈日本近代化变革的非彻底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张晓刚;;近代横滨与文明开化[J];日本研究;2010年01期
10 雷竞;;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克;;论创新型社会的人轨进程——从美国早期社会转型的完成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贤全;;试析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工业社会转型滞后的地方文化因素[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黑田明伸;周爱萍;;十六世纪日本的钱币流通[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5 胡京春;;关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外交[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任训平;;略论美国侵朝战争的图谋及其失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7 张应龙;;试论近代日本神户与广东的火柴贸易——兼论海外华商网络在中外关系史中的作用[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海君;;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比较分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乘旦 洪霞;明治维新的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木华;史海解秘:看美国人怎样改造战败国日本?[N];中国档案报;2003年
3 曹雨 吉也 本报记者 郑贝妮;历史不仅需要铭记[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张祝基;直面历史与推卸罪责[N];人民日报;2004年
5 冯武勇;日本:第60个战败纪念日扫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王晓秋;十九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之比较[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日本第六十个“8·15”观察(上)[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宝军;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N];吉林日报;2002年
9 李翔;袁伟时:抛弃狭隘[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陈一鸣;从共同的历史到共同的历史书[N];南方周末;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生活消费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勇;13-15世纪欧洲早期银行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韩宾娜;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姜秀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许二斌;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澜;伍德罗·威尔逊社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建红;12-16世纪西欧的医生[D];复旦大学;2011年
9 金炳镇;14世纪-17世纪中叶朝鲜对明和日本贸易关系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孙文;《华夷变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3 闫侣桦;战后日本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对中国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王广军;近代日本对阜新煤炭资源的掠夺(190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波;古罗马社会转型时期婚姻制度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芮;12~16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营;日本吞并琉球与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华东;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商人[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英杰;略论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投资及影响(1905-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正高;日本现代化初期的内在矛盾[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92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9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