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匈牙利事件“政治干预”的个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 苏联 匈牙利事件 政治干预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就曾表示"决定使用一切手段来粉碎匈牙利的危机,苏联决不允许阵营的‘阵线被攻破’"。在匈牙利事件过程中,苏联从一开始就想通过"政治干预"来解决匈牙利危机,即用政治手段扶植那些与苏联友好的、忠于苏联的、能稳定大局的匈牙利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消除政治危机。苏联在尽可能支持拉科西无果的情况下扶持格罗上台,但格罗的优柔寡断已很难挽回日益复杂的局势。此后,苏共又默许纳吉出山主政,其目的是要利用纳吉的影响力来控制日益恶化的局势。最后见纳吉摇摆不定,又启用卡达尔和明尼赫重组新政府,以达到挽救匈牙利社会主义的目的。
[Abstract]:After the 20 Congress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Khrushchev said, "decided to use all means to crush the crisis in Hungary, the Soviet Union will not allow the 'front of the camp to be breached'," in the Hungarian incide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Soviet Union wanted to resolve the Hungarian crisis through "political intervention," that is, by political means, the Hungarian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who were friendly to the Soviet Union, loyal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able to stabilize the overall situation, came to power.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political crisis. The Soviet Union supported Gro to power with as little support as possible for Lacossi, but Gro's indecision was difficult to remedy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situation. After that,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cquiesced in Naji's return to power. The aim is to use Najib's influence to control the deteriorating situation. Finally, Naji wobbles and uses Kadar and Minnih to reorganize the new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ave Hungarian socialism.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153
【正文快照】: 贯穿于1956年苏匈关系始终的两条主线:一是政治干预,二是军事干涉。所谓政治干预是指,苏联为了加强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巩固这些国家的稳定,用政治手段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扶持那些既能控制住动荡的局势、又忠于苏联的东欧国家领导人上台执政。军事干涉是政治干预的补充手段,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华;赫鲁晓夫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李华;1955年赫鲁晓夫访南及其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玲;1945-1948年匈牙利的政局发展及一党制的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教训探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2 张予;;浅析苏联对中国北伐战争态度转变之原因[J];党史文苑;2011年12期
3 闻一;;苏联一个世纪的决策[J];决策与信息;2011年07期
4 余一中;;苏联长期盛行将异政见人士送进精神病院[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5 卞秀瑜;;二战战时美苏英三大国对战后世界和平的构划[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6 余一中;;苏联时代的“被精神病”恐怖[J];学习博览;2011年07期
7 方亮;;揭开苏联所谓“共妻制度”之谜[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8 闵勉;;被一枚硬币击倒的苏联王牌间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07期
9 昊文;;日本核爆背后的秘密[J];科学大观园;2011年16期
10 贝利亚;;贝利亚日记披露苏联核武秘辛[J];报刊荟萃;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任训平;;略论美国侵朝战争的图谋及其失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5 汪小平;;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1950~195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华强;张晓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东亚和平[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思源;;中苏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8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叔林;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张小文;曾经苏联的集体回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3 刘畅;入侵苏联:德国媒体的惊天骗局[N];中华新闻报;2005年
4 ;冷战是如何开始的[N];北京日报;2005年
5 欧阳艾狄;苏联易帜的历史教训[N];四川政协报;2001年
6 刘德斌;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N];吉林日报;2000年
7 朱景文;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N];北京日报;2007年
8 庆云;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帝国国会大厦[N];光明日报;2000年
9 朱贵生;苏联对打败德、日法西斯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世历所 李锐;美国的冷战研究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英;1945—1948年苏联在北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冯佩成;苏联干部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捷;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子奎;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阿富汗和苏联的两国关系(1953—1979年)[D];西北大学;2004年
2 徐妍;经互会改革的原因及结果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鹏程;1947—1957年苏联对以色列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公擎;苏联与朝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新昌;战争与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萍;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桂峰;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不结盟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毕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学;2005年
9 徐亮;乔治·凯南及其遏制思想[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刘长影;约翰逊政府对埃及的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2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9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