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当局对琉球归属的外交策略
本文关键词: 蒋介石 琉球归属 冷战 美国托管 《旧金山和约》 出处:《江海学刊》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早在1943年开罗会议举行时,罗斯福总统曾提议将琉球交付中国,蒋介石考虑中国实力不足,遂拒绝罗斯福的提议。二战战后,国民政府顾及自身实力,又考量美国在东亚的布局,遂放弃由中国托管琉球的方案,主张中美两国共同托管琉球,并再三强调中国与琉球的历史关系,不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固有领土。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暗中扶植琉球革命同志会,聊以自慰,并藉琉人国籍问题的操作,作为"中华民国"正统地位的筹码。"外交部"虽机关算尽,但在台湾当局仰赖美援的现实之下,琉人国籍或琉球归属问题沦为台湾当局与美国、日本政府交涉的外交策略。正因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排拒在国际社会之外,台湾当局亦未能得到对日交涉话语权,只能维持"冷战"的东亚局势,未能妥善处置琉球归属问题,丧失后来的"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处理之先机,陷入进退失据的窘境。
[Abstract]:As early as 1943, at the Cairo Conference, President Roosevelt proposed that Ryukyu be delivered to China. Jiang Jieshi, considering China's lack of power, rejected Roosevelt's proposal.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ok its own strength into account. Also considering the layou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East Asia, he abandoned the proposal that China should trust Ryukyu, advocate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intly trust Ryukyu, and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He did not recognize Ryukyu as an inherent territory of Japan. After Jiang Jieshi retreated from Taiwan, he secretly nurtured the Ryukyu Revolutionary comrades Association, masturbat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ity issue of the Ryukyu people. As a bargaining chip in the orthodox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though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as done all the work, under the reality tha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rely on US aid, the issue of the nationality of the Ryukyu people or the attribution of Ryukyu is reduced to that of the Taiwan authorit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representations. Precisely because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xclud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t that time, the Taiwan authorities also failed to gain the right to speak to Japan in their negotiations with Japan, and could only maintain the "cold war" situation in East Asia. Failing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Ryukyu's ownership, he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deal with the sovereignty of Diaoyutai Island and fell into the dilemma of advancing and retreat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D829;K1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2 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3 褚静涛;;钓鱼岛与琉球归属[J];江海学刊;2012年06期
4 陈静静;薛伟;;肯尼迪新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冲绳政策的转折点[J];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5 王海滨;;中国国民政府与琉球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3期
6 王建朗;新中国成立初年英国关于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乐曾;;抗战中后期朱家骅的对德活动——以国民党的对德舆论及敌后对德工作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1年02期
2 王友明;;《美日归还冲绳协定》私相授受钓鱼岛的非法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3 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10年01期
4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5 马克锋;;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0年11期
6 臧运祜;;20世纪前期中国与东亚国际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徐蓝;;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30年[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9年00期
8 褚静涛;;钓鱼岛与琉球归属[J];江海学刊;2012年06期
9 韩长青;姚百慧;;新中国对万国邮政联盟的政策初探——以1950年蒙特罗会议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邹耀勇;;1961年美英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分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张颖;;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杨邦勇;亚洲视域下的琉球兴亡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倩倩;蒋介石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D];浙江大学;2011年
5 印超;媒体视角下的大国意识(1943-1945)[D];复旦大学;2011年
6 潘岳;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在缅甸的合作与分歧[D];安徽大学;2011年
7 孙艳飞;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英建交问题的历史考察[D];安徽大学;2011年
8 姚百慧;约翰逊政府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964-1968)[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涛;尼克松政府对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若愚;台湾在联合国所谓“代表权”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3期
2 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03期
3 陈谦平;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外关系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2期
4 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1期
5 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J];开放时代;2009年03期
6 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补正[J];开放时代;2009年05期
7 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8 廉德瑰;;日本外交的“钟摆”现象[J];日本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9 王海滨;;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J];日本学刊;2006年02期
10 褚静涛;蒋介石与台湾收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鹏;;从情报局的建立看前苏联的阵营对抗战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吕庆广;试论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3 史会来;抗战时期日本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J];求是学刊;1985年06期
4 吴学东;美国“遗弃”蒋介石政权内幕[J];文史春秋;1998年05期
5 ;转折点[J];新世纪周刊;2008年24期
6 吉黎;;罗斯福曾策划暗杀蒋介石谜团[J];报刊荟萃;2011年08期
7 张维克;刘靖北;;析1942年蒋介石对印度的访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8 陈国清;;蒋介石三驱史迪威述论[J];历史教学;1993年07期
9 谭特立;罗斯福密令除掉蒋介石始末[J];湖北档案;2003年05期
10 李磊;;吉田茂的抉择——日本选择中日和约缔结方的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2 牛军;;开罗会议与战时中美关系[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3 罗敏;;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与实践(1942~1946)[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吴蕴山;侯衔正;;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汪小平;;战后台湾的法律地位与美国对台政策(1945~1949)[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汪小平;;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1950~195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7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杨彪;;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与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邹小站;;中国国民党与国统区韩国革命力量的团结统一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10 汪小平;;美国对台政策制定与美在台情报活动(1945~1949)[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瑞芳;蒋介石在雅尔塔会议前后[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徐庆全;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四)[N];学习时报;2005年
3 罗峰;一封电报·一篇文章·一个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徐庆全;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三)[N];学习时报;2005年
5 李世安;执笔春秋 创学术新高[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满羿;二战为何没有打进日本[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王秋梅 杨跃进;一九四一年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N];团结报;2002年
8 许海云;“范登堡决议案”及其评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陈艳红;1942年中英关于归还香港的谈判[N];中国档案报;2002年
10 徐庆全;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二)[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又新;穿越“铁幕”:美国对“苏东国家”的冷战宣传(1945—1963)[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杨;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涛;冷战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1947-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7 刘洪丰;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金莹;“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彬;蒋介石与1945年中苏谈判[D];安徽大学;2007年
2 韩彩霞;肯尼迪政府的对华政策[D];河南大学;2009年
3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4 季晓云;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D];苏州大学;2001年
5 甘一辰;马歇尔计划与遏制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武向平;“吉田书简”与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包卫;美苏冷战最后一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顾琳;试析美国的加拿大政策(1961-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杜红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关系中的苏联犹太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严润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东石油安全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8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0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