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在于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本文选题:历史教训 切入点:勃列日涅夫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今天我们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意在反思历史、借鉴当下。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资本主义政权,或是社会主义政权,如果不能认真反思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就不可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其中,郭文仅仅总结了大顺政权短暂而亡的历史教训。我认为,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暴力革命而取得的政权,如果长期懈怠、停滞不前,甚至逆世界民主潮流而动,终将走向灭亡的历史教训,似乎更值得总结。下面,我仅以
[Abstract]:Today we are rereading the "Jiashen 300 years sacrifice" in order to reflect on history and learn from the present. Whether it is a peasant regime, a capitalist regime, or a socialist regime, if we cannot seriously reflect on history and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It is impossible to avoid repeating the mistakes of history. Among them, Guo Wen has only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lessons of the passing and death of the Dashun regime. I think that a regime that has been acquired through a violent revolution of blood and fire, if it has long been slacked off, has stagnated. Even against the trend of democracy in the world, the history of the end of the lesson seems to be more worthy of summing up.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K5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洁;;东欧剧变的“苏联因素”探析[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2 李兴;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东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张洁;;从冷战全局重新看待“布拉格之春”的结果[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涛;;杜布切克与勃列日涅夫等前苏联领导人会谈记录[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06期
2 梁柱;;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思考[J];新视野;2011年04期
3 奥莉娅;;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J];世界博览;1997年01期
4 叶书宗;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历史定位的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陆南泉;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6期
6 覃明贵;高新生;刘建国;;葛罗米柯与中苏珍宝岛冲突[J];书摘;2006年10期
7 李瑞琴;王月玲;;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2期
8 张怡;;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J];世界博览;2010年01期
9 纪彭;;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J];文史参考;2010年15期
10 ;青年该走什么路?——评勃列日涅夫在苏修共青团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启明;;在把握世界大势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苏共的历史教训为鉴[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2 汪亭友;;在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苏东剧变后古巴如何走出困境评述[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轩传树;;苏东剧变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5 蒲国良;;十五年来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的讨论[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左凤荣;;苏联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教训——为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而作[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建新;;关于苏联解体的再思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秦龙;;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专稿 粟周熊;勃列日涅夫爱飙车 尼克松心有余悸[N];世界报;2009年
2 葛剑雄(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蒋耀波;纪念郑和航海六百周年 历史教训同样珍贵[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识分子的角色[N];经济观察报;2009年
4 丁健行;反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N];光明日报;2000年
5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闻一;降低物价的许诺和现实[N];学习时报;200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许新 陈联璧 潘德礼 姜毅;理论上的失误对苏联民族问题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闻一;“正”“反”之间求真理[N];北京日报;2007年
9 张树华;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穆陵;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东德地方政府改革[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瑞林;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宇;联盟与遏制—美国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政策研究(1949-1955)[D];南开大学;2013年
4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红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研究(1949-1990)[D];武汉大学;2005年
7 孙文沛;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的缓和外交[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2 巩鹏飞;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的核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一幸;联邦德国的历史政策与社会参与(1949-1958)[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迟n<洪;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的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萍;论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及其中的苏联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雪丰;论美国时期对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态度之变化”[D];南京大学;2012年
7 孟晓雪;约翰逊政府对联邦德国政策初探(1963-1968)[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全;论“新东方政策”在西方的遭遇[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光伟;戴高乐执政时期对联邦德国政策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高鹏;两德的统一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6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1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