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朝鲜战争:以联合国为研究平台的考察
本文选题:苏联 切入点:美国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战后初期,苏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联合国监督下的朝鲜选举只能在朝鲜南部举行,由此直接造成了朝鲜的分裂。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促使美国借用联合国的名义介入了朝鲜战争。志愿军入朝作战扭转战局以后,苏联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错失了尽早实现朝鲜停战的一次机会。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美通过联合国渠道进行的沟通,推动了停战谈判大门的开启。战俘问题提交联合国以后,苏联始终坚持全部遣返的原则,致使联合国在战俘问题上无所作为。研究表明,苏美在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朝鲜问题的博弈更多地表现为"零和",较少表现为"双赢"。这种大体上多为"零和"的博弈,对朝鲜战争的升级和朝鲜停战的实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ost-war perio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d to the holding of election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which directly led to the division of the DPRK.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the Soviet Union did not return to the Security Council in time. Prompte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tervene in the Korean War in the nam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fter the volunteers entered the Korean War to reverse the war situation, the Soviet Union rejected the United Nations ceasefire proposal and missed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the Korean armistice to frui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the war entered a stalemate stag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has promoted the opening of the door to the armistice negotiations. Since the issue of prisoners of war was submit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the Soviet Union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full repatriation, which has led the United Nations to do nothing on the issue of prisoners of war.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game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Korean issue is more "zero sum" and less "win-win". This kind of game, which is mostly "zero sum",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scalation of the Korean War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Korean armistic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关系研究”(10YJA77004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与战后初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构建研究(1945—1955)”(13BZS04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曙光;;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
2 王军;朝鲜战争前的美苏朝中[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邹荣础;斯大林与朝鲜战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贾健;;英国的朝鲜战争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韩晶;;英国和朝鲜战争研究[J];沧桑;2007年06期
6 陈辉;;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年04期
7 刘光成;张维;;论澳大利亚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苑朋山,段希祥,刘京芬;美国与一波三折的苏联东北撤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郭培清;美国为什么晚了一步?——美国首颗卫星发射落后于前苏联之原因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奉定勇;;论尼赫鲁执政时期美苏对印度的争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2 赵彦亮;王云宪;;朝鲜战争中美国战略判断和决策失误探析[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屈书杰;;南北战争前教会教育黑人的努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任训平;;略论美国侵朝战争的图谋及其失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8 汪小平;;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1950~195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华强;张晓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东亚和平[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思源;;中苏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朝鲜战争背后的美苏推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邓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朱景文;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N];北京日报;2007年
4 孙叔林;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齐德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朝鲜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和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早报记者 方晓;“60年了,该厘清朝鲜战争这段历史了”[N];东方早报;2010年
7 金东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朝鲜战争的国际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小文;曾经苏联的集体回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9 刘畅;入侵苏联:德国媒体的惊天骗局[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冷战是如何开始的[N];北京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鸥;美国墨西哥移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郭永胜;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英;1945—1948年苏联在北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陈波;李承晚政权与美韩同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新昌;战争与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鹏;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公擎;苏联与朝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5 伊珊;从冷战时期罗美关系浅析罗马尼亚外交特点[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志花;1945-1948年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严润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东石油安全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田野;麦克米伦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9 魏丽娟;澳大利亚对美国不对称联盟关系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薛冬霞;1945-1954年美国对泰国的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5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4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