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战时期波兰流亡政府的历史考察
本文选题:波兰 切入点:流亡政府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939年在德国与苏联相继进攻下,波兰在巴黎建立新的流亡政府,后又迁移到伦敦。在国外,流亡政府在西方盟国的支持下不断组建其境外军队,与盟军并肩作战对抗侵略者。在波兰国内,国家军与政府代表处组成了地下国,流亡政府通过对地下国的领导来抵抗纳粹德国与苏联入侵者。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内外运动有效地抵抗了波兰境内的外来入侵势力,同时也为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波兰流亡政府的创建及其外交关系、流亡政府的境外军队、波兰地下国以及流亡政府的最后结局四个方面来尽可能全面、详尽地阐述二战时期波兰流亡政府的状况。 论文第一部分叙述了波兰流亡政府的创建情况及其主要的外交关系。在波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波兰政府被迫转移并被罗马尼亚当局拘禁;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流亡政府在巴黎成立并取代了战前政府;后流亡政府又随着法国的沦陷而转移到伦敦。本部分还针对流亡政府的对外关系,尤其是其与英国、苏联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和总结。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流亡政府在国外的武装力量。其中,重点分析了其在法国、英国与苏联组建境外军队的具体情况。 第三部分对流亡政府在波兰国内的势力——波兰地下国——作了详细的阐述。波兰地下国主要由流亡政府在波兰国内的军事、政治代表——国家军与国内政府代表处——构成。流亡政府正是通过控制这两个机构来实现其对波兰国内抵抗运动的领导。本部分分别对地下国的军事、政治机构的发展与构成作了相应叙述。 第四部分阐述的是流亡政府的最后结局。这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介绍了流亡政府国内劲敌的出现及其强大的过程;其二,阐述了流亡政府最后的垂死挣扎及其败北的悲惨结局。 最后是结语部分,这个部分对整篇论文作了简单的总结,并在流亡政府败北的原因及对流亡政府本身的评价等方面作了一定的简评。
[Abstract]:In 1939, following successive German and Soviet attacks, Poland established a new exile government in Paris and then moved to London. Abroad, the exiled government, with the support of Western allies, continued to form its foreign troops. Fought alongside the allies against the invaders. In Poland, the national army and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 office formed the underground country, The exiled government resisted Nazi Germany and Soviet invaders through leadership of underground countries. The mo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led by the exiled government effectively resisted foreign invaders in Pol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fascist war in Europ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lish exiled government and its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foreign troops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Polish underground state and the exiled government is as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s possible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sh exiled govern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reation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 in exile and its main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this case, the Polish government was forcibly transferred and detained by the Romanian authorities. The new exile government was formed in Paris and replaced the pre-war government; the post-exile government moved to London with the fall of France. This part also deals with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reat powers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foreign armed forces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The third part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forces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in Poland-the underground state of Poland,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military forces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in Pol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the national arm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the internal government-are formed. It is by controlling these two institutions that the exiled government has achieved its leadership of the Polish internal resistance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osit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 described accordingly. The fourth part deals with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This part is mainly describ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the emergence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s internal adversaries and their strong process; second, The final dying struggle of the government in exile and the tragic outcome of its defeat are expounded.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is part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and mak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reasons of the defeat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xiled government itself.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珠圆玉润 ;[战栗东方][J];电影评介;2005年08期
2 阿素;;心中有光[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9年11期
3 黄肇嵩;创建铁的红军——二战时期福建人民对建军的贡献[J];福建党史月刊;1997年08期
4 陈征平;二战时期云南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及特点[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5 ;黑虎的眼泪[J];电影文学;2002年06期
6 马国福;心中有光[J];小作家选刊;2005年05期
7 赵先明,刘达永;二战时期美国供给中国政府的租借物资流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陈黎;;与Mola Mola的初遇——巴厘岛潜水记[J];搏;2007年03期
9 郭洪茂;;二战时期日本的盟军战俘集中营及其监管制度[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4期
10 王铁军;焦润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对盟军的战俘政策析论——以沈阳盟军战俘营的日美战俘信息交换为例[J];世界历史;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同祥;张生栋;郭景儒;崔安智;吴王锁;;从高放废液中分离~(79)Se的流程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建学;;重新认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的历史价值[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3 张继龙;任同祥;王同兴;赵永刚;;MC-ICP-MS法测定~(79)Se[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菊红;舒俭民;宋福;孟晓杰;杨艳;;牡丹江支流河源湿地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5 金凡;;可乐族的茶道[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6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国正;;面向21世纪的物流工程及物料搬运技术[A];面向21世纪迎接物料搬运技术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杜青青;;简述音乐治疗与儿童的关系[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刚;;简述哈贝马斯放的基因伦理思想[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红生;;“民主”与“社会主义”——1935-1945年毛泽东思想与尼赫鲁主义形成比较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倩;英国首次归还二战时期文物[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廖勤;俄盛大阅兵向世界昭示什么[N];解放日报;2010年
3 秦蓁 《兵器知识》杂志编辑;解读日本军品中的“丰田现象”[N];中国国防报;2010年
4 余峰;俄红场大阅兵提前看[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俄伊恩怨:剪不断、理还乱[N];中国国防报;2010年
6 刘景山;再现传奇历史[N];人民日报;2005年
7 郭俊强;二战经典行头:B3飞行皮夹克[N];中国国防报;2008年
8 阿 泉;香蕉币上的经济掠夺[N];中国商报;2005年
9 闫星华;散尽家财 见证历史[N];金融时报;2006年
10 方亮;命运的森林[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湘宁;二战时期诺曼·麦克拉伦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群;对二战时期波兰流亡政府的历史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范全诗;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关系探析(1939-1945)[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郭振玉;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动员[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宝坤;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阳阳;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情报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曹文娟;二战时期的英国成人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全振华;二战期间美国在华军事投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辉;二战时期日军自戕现象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喜;二战期间美国战略轰炸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2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5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