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917年前俄国关于驻北京传教团政策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3-23 13:59

  本文选题: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切入点:中俄关系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从1715年向中国派出首届传教团,俄国政府即开始了对这个特殊驻华机构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经营。18世纪圣务院和外务院的指令以规范传教团成员行为和责成其学习满汉语及搜集情报为主旨。从第十届起传教团的活动主要以外交部1818年指令为依据,重心转向中国研究和情报搜集。1861年俄国驻华公使馆设立后,传教团专由圣务院领导,传教布道成为其主要使命。1902年外交部和圣务院等部门决定将第十八届传教团领班晋升为主教,意在满足中国东北地区俄国侨民的宗教需求,同时不放弃北京这个东正教据点。事实表明,占领中国领土和攫取贸易利益始终是俄国政府制定传教团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其在中国的宗教存在不过是实现核心利益的手段而已。
[Abstract]:The first missionary mission to China since 1715, The Russian government began to operate this special office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theological and foreign affairs academies of the 18th century aimed at standardizing the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of the missionary corps and obliging them to study Manchu Chinese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 since the 10th session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1818 directive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ssian Embassy in China in 1861, the missionary mission was led by the Holy Council. In 1902,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Ministry of the sacrament decided to promote the leader of the 18th missionary regiment to the rank of bishop, in order to meet the religious needs of the Russian diaspora in northeas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not give up Beijing as a Orthodox stronghold. Facts have shown that occupying Chinese territory and seizing trade interests have always been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the missionary mission policy. Its religious presence in China is nothing more than a means of achieving its core interest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70105)
【分类号】:K512.4;K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深;;16—17世纪俄人东渐原因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衣长春;;论清前期的中俄磋商机制[J];东北史地;2010年05期

3 张杰;;17~19世纪清朝与沙俄商贸关系探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06期

4 陈训明;;莫斯科中国城与伊凡雷帝的母亲[J];俄罗斯文艺;2005年04期

5 阎国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国观[J];俄罗斯研究;2010年05期

6 肖玉秋;;《中俄天津条约》中关于俄国在华自由传教条款的订立与实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周方银;;清朝外交变化动因:观念还是物质[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8 刘亮;张文德;;试论中俄交涉阿睦尔撒纳事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林日杖;;明清时期来华俄人对大黄的认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王云龙;罗俊刚;;权力互动与乾隆皇帝的“宽严相济”[J];传承;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玉秋;;《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前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宗教活动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D];清华大学;2006年

2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彭传勇;1911-1945年俄(苏)与外蒙古的政治、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金轲;土尔扈特蒙古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董瑞军;近代东北商会研究(1903-1931)[D];吉林大学;2013年

6 田庆锋;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建;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莉娜;清初中俄东北边事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仲浩;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研究(1898-1956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相群;1689—1722年俄中经济文化交往及其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翱;从国际条约看外蒙古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08年

5 戚国华;18世纪初中俄外交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孟祥丽;1910-1911年中国东北北部的鼠疫灾害与沙俄[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许静;论晋商对中国传统商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8 刘尔权;论17-18世纪初的西伯利亚督军制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曹青;西方传教士与清康熙朝政关系述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邓沛勇;康雍乾时期的中俄贸易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玉秋;;1917年前俄国东正教传教团在华开立学堂考略[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2 夏侃;南北朝佛教教团阶级结构述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3 张大柘;日本主要的新兴教团(神道教系列)[J];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01期

4 温金玉;;佛陀出世与教团的成立[J];五台山;2007年03期

5 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6 肖玉秋;;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监护官考略[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7 肖玉秋;;1917年前俄国关于驻北京传教团政策的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李乐曾;近代在中国的德国基督教传教团[J];德国研究;1997年03期

9 沈定平;16-17世纪中国传教团与墨西哥教会的联系及其方法的比较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3期

10 约翰·德鲁尔;观鑫;;《1579—1724年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团的东方之旅》简评[J];国际汉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清规戒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朱海录;百人“义教团”进校上讲台[N];无锡日报;2007年

2 兰亚明 秦红;南大首批赴疆支教团昨夜启程[N];新华日报;2000年

3 姜生;宗教生态与宗教世俗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日本继续监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本报记者  林智岚;厦大支教团:改变孩子,也改变自己[N];福建日报;2006年

6 郭晓琦;支教团在镇原[N];甘肃日报;2004年

7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历史前尘 悲歌如泣(上)[N];人民日报;2001年

8 牟钟鉴;宗教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N];中国民族报;2013年

9 通讯员 正军邋玉佩 记者 张玉峰;翔宇支教团:我们不负重托[N];扬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玉茹;中国早期比丘尼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3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53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