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后的日本《帝国国防方针》与中国东北
本文选题:《帝国国防方针》 切入点:日本 出处:《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19世纪末,日本基本确立了旨在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明确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于1907年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其主要宗旨是以"攻势战略"来替代"守势战略"。该方针以俄国、美国为假想敌国,不仅全面阐述了日本在中国东北防御俄国的军事战略,而且还对日后在东北所要获取的重要利权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一企图全面扩大日本在东北权益的《帝国国防方针》,是日本业已形成发展的大陆政策的具体表现。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 th century, Japan basically established a continental policy aimed at foreign expansion.After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Japan's national development, Japan formulated the Imperial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in 1907, 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was to replace "defensive strategy" with "offensive strategy".Taking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imaginary enemies, this policy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Japan's military strategy of defending Russia in northeast China, but also puts forward concrete plans for important interests to be obtained in the future in Northeast China.This attempt to comprehensively expand Japan'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Imperial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Japan's developed mainland policy.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院;
【分类号】:K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卫娜;;日伪时期北平市日侨职业问题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王珍仁;;历史上东京与旅顺的“东方会议”[J];东北史地;2009年03期
3 刘昊;;《警钟日报》与“马贼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袁成亮;;试论日驻朝鲜军与“九·一八”事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虞和平;;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6 端龙云;;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原因分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祝曙光;;也谈“九·一八事变”的后果[J];江汉论坛;2009年09期
8 车霁虹;辛巍;;东北沦陷史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2期
9 王桧林;;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J];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01期
10 马庚存;;汪伪青岛会谈述评[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云翠;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朴哲;“乙巳五条约”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潘健;汪伪政府财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武向平;日本对德政策研究(1936-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端龙云;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妍;近代日本学校军国主义教育历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炎辉;日汪条约关系研究(1940-1945)[D];南京大学;2011年
5 马龙;论从“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江;“中日亲善”想象下中国国民型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雅峰;从中俄密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日、清三角关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金江平;原敬内阁的外交政策[D];浙江大学;2011年
9 崇斯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的远东政策[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张光伟;明治时期日本扩张思想溯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清;由日本《停战诏书》所想到的[J];文史月刊;2005年08期
2 王作化 ,王晋阳;第一个报道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中国记者[J];纵横;2005年09期
3 牛建强;;江户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之影响——侧重于江户前中期狭义的文化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吴原元;;略论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8期
5 李建钢;;略论明代与日本的关系[J];大家;2010年03期
6 谭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2期
7 郑鑫尧;;1995年,请密切注意日本[J];世纪;1995年02期
8 梁华;近代棉纺织业投资策略的中日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孙f ;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郝祥满;;北宋与日本之间的“国书”及国交性质的探讨[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杨;;日本国精神科护理见闻[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学成;;试论日本二战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德育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柴田雅昭;;冰箱,,隔热材用发泡剂的变迁[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宋如华;王向东;;无人化施工系统技术在我国山地灾害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上海林内有限公司[A];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大会文集[C];2009年
6 刘洁;;日本国石卷市红十字医院护理临床见闻[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孞福;邦隆;;日本造纸工业现状与技术进步[A];'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梁云;;日本的淡水鳗鱼养殖及其贸易问题研究[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吴建军;程宇新;梁庆林;项海格;;日本卫星产业发展现状概述[A];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大朝补[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若庄(东京) 吴建德;毒丸更毒 金丸更精 铁丸更硬[N];财经时报;2005年
2 刘滢;反恐特法: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根麦草[N];工人日报;2007年
3 张磊;日本国际学前学校[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张小兰;文化交流促进相互沟通[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徐立凡;日对华战略为何走向迷思[N];华夏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肖莹莹;私人股权公司出手挽救日本落魄企业[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本报专稿 于洋 本报特约时评 郭暄;“自主防卫”:日本可望而不可即[N];世界报;2005年
8 鉴涛;日本2005年包装十大新闻[N];中国包装报;2006年
9 文舟;日本国内外市场对日本特钢需求强劲[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记者 张守敏;我市设宴欢迎日本国冈崎市政府议会代表团[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闫国生;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赵莹波;宋日贸易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赵立新;日本违宪审查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6 金莹;“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作章;日元汇率升值趋势与日本经济内外均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张景全;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郝祥满;Y]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许晓光;明治前期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论日本再军备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莹;中日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及其应对措施[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任青云;日本私立大学学费资助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修颖;论日本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吕颖;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大学;2007年
7 郭鑫;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薛明;当代日本留学生的发展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霞;试析新世纪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D];新疆大学;2006年
10 邵冰;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0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3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