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中苏和解的尝试与失败探析
本文选题:中苏关系 + 勃列日涅夫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在中苏两党论战如火如荼的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了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完成了苏共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局的变化,为中苏双方寻求改善两党、两国关系提供了机遇。双方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为契机,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由于双方的观点差异太大,最终没有能实现中苏和解的初衷,相反两党走向了对抗。这主要是因为中苏双方在此机遇面前都没有能够放弃各自所坚持的原则等而重新走上论战的征途。
[Abstract]:In October 1964, when the Sino-Soviet debate was raging, Brezhnev replaced Khrushchev as the first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Central Committee.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 have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o seek to impro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the two countries.The two side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the 47th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hold talks in Moscow, but because the two sides' views were too different, they failed to achiev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stead, the two parties moved toward confrontation.This is mainly because both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failed to abandon their respective principles in the face of this opportunity and re-embarked on the path of controversy.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D829;K5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闻一;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年04期
2 李丹慧;;失去的机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和解的新尝试[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3 叶政;;近年来国内中苏论战相关问题研究述略[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高正礼;邓小平与中苏论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李伟;李彦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柳丽;宋克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5 黄永鹏;禹思远;;中苏首轮边界谈判的启动及其主要分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6 郭根山;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7 杜人淮;;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8 孙国军;;八十年代以来赫鲁晓夫研究述评(三)[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袁银传;杨永东;;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与理论贡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冯锡刚;也谈毛泽东的七言律诗——兼与安建设同志商榷[J];党的文献;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利锋;;对20世纪中期中苏分裂原因的一点看法[A];当前国际政治与社会主义发展[C];2001年
2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欧阳雪梅;;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田改伟;;试析建国后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慧慧;;我国的外资引进与工业化进程——60年的经验总结及前瞻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郭根山;;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曲折及其理论分析[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5 牛余庆;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安;中美法院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8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龙生;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内在关联[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高伟;《世纪评论》与战后中国政治[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苗苗;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刘兴先;中苏论战评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王惠宁;邓小平与中苏论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慧兰;从中俄关系的发展看新型国家关系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J];党的文献;1998年02期
2 唐玉琴;;赫鲁晓夫若干理论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3 左凤荣,潘正祥;中苏大论战:起因、焦点与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1期
4 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2期
5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6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7 何一成,巫春庚;意识形态分歧掩盖下的国家利益之争——对中苏论战的一些新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陈立中;;中苏论战中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9 何一成;黄爱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大论战的原因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邢和明;中苏公开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罅漏[J];理论学刊;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莉娅;;女儿眼中的赫鲁晓夫(下)[J];世界博览;1997年06期
2 崔永昌;;我给苏联领导人当翻译[J];世界博览;1989年10期
3 陈为人;;个人崇拜是专制体制的惯性——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书屋;2011年04期
4 闻一;掌声与决议[J];领导文萃;1999年04期
5 陈为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J];雨花;2011年09期
6 李景贤;;邓小平与对苏“葬礼外交”[J];百年潮;2008年12期
7 刘宋斌;布加勒斯特会议:中苏关系的重要转折点[J];党史文汇;1994年05期
8 述_";;鲜为人知的“克里姆林宫第一夫人”[J];文史博览;2006年01期
9 沈志华;;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J];历史研究;2007年06期
10 乐朋;;史思明吟诗与勃列日涅夫著书[J];同舟共进;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5 刘添才;;落后的文化传统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兼论苏共执政失败的最深刻教训[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徐艳玲;;原苏共执政的教训:一种全球化视角的省察[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汪小平;;中苏关系与台湾问题(1954~195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8 季正矩;;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十个经验教训[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杰夫;;周恩来为打开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大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一;饮宴与馈赠[N];学习时报;2005年
2 戴庆华;索尔仁尼琴与赫鲁晓夫[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葛栋玉;超级大国的消失[N];中国保险报;2002年
4 述_";赫鲁晓夫与中苏交恶[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石湾;《风雷》出版前后[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赫鲁晓娃谈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等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7 记者 姚欣;即将启动和解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寻找人类和解途径(述评)[N];人民日报;2002年
9 本报驻印度记者 赵章云;印巴迈向和解路[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莫斯科告别简易楼[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8 海芬蕾;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燕;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产生、发展和衰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10 赵图雅;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潘小亮;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4 王晓云;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与反应(1958—196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8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苏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桂林;从苏共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看党的先进性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志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中苏分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7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4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