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浅论20世纪德国两次民主制度替代专制制度的国际因素

发布时间:2018-04-23 07:25

  本文选题:魏玛共和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20世纪以来,德国发生了两次民主制度替代专制制度的变革,即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替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专制,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议会民主制替代第三帝国法西斯专制。第一次制度变革的结局,议会民主制仅存续14年即被法西斯独裁所替代。第二次制度变革的成果则是议会民主制度稳固下来,最终在1990年统一了德国。国际因素在这两次制度变革的发生、变革成果的存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此简要梳理和分析,探讨全球化时代国际因素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
[Abstract]:Since the 20th century, Germany has undergone two changes in the system of democracy instead of autocracy, that is, the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of the Weimar Republic, which replaced the despotism of the second Reich of Germany. And the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o replace the fascist autocracy of the third Reich.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institutional change,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as replaced by fascist dictatorship for only 14 years. The outcome of the second institutional change was the consolidation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hich eventually unified Germany in 1990. Internation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wo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factors and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D091;K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连庆;二十年代德国在欧洲的外交目标和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刘显娅;30年代经济危机对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叶晓东;;1943—1955年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梓;;凡尔赛条约之踵——论条约的内在矛盾和对德军国主义的推动[J];黑龙江史志;2011年23期

5 曹国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西方国家的对德政策[J];史学月刊;1981年03期

6 胡丹;;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国[J];社会科学家;2012年10期

7 吴友法;;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陈金飞;浅论德国战败对魏玛共和国的消极影响[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陈从阳;战争元凶和经济巨人──试论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不同后果之原因[J];咸宁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10 孙山亦;;战后1945-1952年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伟;邢来顺;;联邦德国劳资共决制的形成及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杨心明,饶俊;德国不动产物权法的四次变革[J];德国研究;2001年04期

3 余南平;;金融危机下德国住房模式反思[J];德国研究;2010年03期

4 叶晓东;;1943—1955年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蒋姣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的德国与二战的爆发[J];传承;2011年02期

6 刘文君;;浅析希特勒政权建立的力量支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杨华文,唐志俊;从法德缓和看斯特雷泽曼的务实外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8 王飞麟;;《巴黎协定》生效前德英关系与联邦德国入盟西方[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王桂琴;汪志波;;鲁尔危机及其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3期

10 王妍;;康拉德·阿登纳欧洲联合的理念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潘光哲;;张君劢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观察(1919~1922)[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作奎;1918-1929年英法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毅;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苑爽;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处理德国战争赔偿问题的政策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D];武汉大学;2006年

8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彭凤玲;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心理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学礼;在苏战俘问题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鹏飞;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琪;施特莱斯曼“百日新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凯华;《国闻周报》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观察和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成荟;艾奇逊与美国冷战初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哲罕;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潜藏线索[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琼;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的自反性特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明慧;纳粹德国的新闻与宣传[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杨永锋;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的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娟;论德国西占区的“再教育”政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嵩;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吴友法;封建势力复活与德国法西斯兴起[J];世界历史;198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太磊;;跳出历史周期率与民主制度设计关系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1年02期

2 张逯婧;;试论美国民主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宗教因素[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周桂钿;;“民本"新诠[J];国际儒学研究;2008年00期

4 郑珍贵;;浅议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局限[J];考试周刊;2013年84期

5 刘昀献,程鹏;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赵全军;民主制度化的经济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孙启正;;设计与实践的偏离:苏区时期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探析——以中央苏区为考察对象[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王天红;;法国法西斯的兴起与自由主义的衰落[J];文教资料;2007年13期

9 何平,张彬;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晓秋;刘世华;;列宁时期前苏联的民主得失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菲菲;;试论民主制度在宪法中的发展与体现[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济时;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方式与条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微;美国民主制度的国情基础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彦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肖方;民主制度下的权力控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张晓菁;论民主制度运行的道德缺陷[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章铭;美国家族政治与民主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付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丧失与补救[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91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91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