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再现、权力与文化政治——萨义德“东方不是东方”的再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24 08:07

  本文选题:东方主义 + 再现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06期


【摘要】:"东方不是东方"的申辩实为萨义德对《东方学》要义的精准凝练,意在强调其东方主义话语批判对象和论域的自我限定即再现的"东方形象"而非实存的现实东方,力图从反向现实指涉性的角度揭示和解构"东方化东方"的再现行动中意识形态误现何以发生的动力学原理,并集中指向再现表意实践过程中所内含的文化权力,而这也正是萨义德批评理论的文化政治意义所在。
[Abstract]:The argument of "the East is not the East" is Saeed's precise refinement of the meaning of Orientalism, which is intended to emphasize his oriental discourse criticism object and the self-qualification of the field, that is,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Oriental image" rather than the actual reality of the East.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and deconstruct the dynamic principle of ideology misrepresentation in the reappearance of "Orientalization of the Ea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verse reality, and to focus on the cultural power contained in the practice of reproducing the ideographic meaning. This is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said criticism theory.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750022)
【分类号】:K1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戚涛;文学作品的福柯式阅读——以《拾橡子的男孩》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宝明;长时段 博物馆 主体性——《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丁伯林;;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聂文娟;;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及“实践性”的缺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余秀婷;从词汇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纪潮;;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及其他[J];博览群书;2003年11期

2 钱勇;;沉默策略的成本与知识分子的责任——读萨义德的《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J];博览群书;2006年10期

3 张跣;;“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J];外国文学;2007年05期

4 缑英杰;;流亡身份:知识分子的述写自由——兼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牛寒婷;;超越的言说——读《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J];粤海风;2010年03期

6 胡新亮;;萨义德与阿拉伯世界[J];回族文学;2006年05期

7 萨义德;;家[J];文苑;2013年06期

8 张兴成;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9 林丰民;萨义德撰写回忆录[J];读书;2003年01期

10 郝岚;;流亡者的流亡之思——再读萨义德[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萨义德:乡关何处?[N];深圳商报;2003年

2 康慨;萨义德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思郁;萨义德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华东师大中文系 方克强;“双重意识”心态之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陶东风 贺玉高;爱德华·萨义德:一个有血气的知识分子[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大江新作向萨义德致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黑龙江大学 杜萌若;萨义德与“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9年

8 记者 胡彦殊;魏宏会见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席部长萨义德·卡伊姆·阿里·沙[N];四川日报;2013年

9 钱镇;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N];学习时报;2004年

10 吴淼;“享乐主义”的澄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意;爱德华·萨义德的政治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佳;萨义德“旅行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2年

2 赵钊渠;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马元雄;萨义德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新亮;人文介入政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6 张树杰;论萨义德的文艺批评观[D];河北大学;2014年

7 聂小琴;论萨义德的政治阅读文本分析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相林;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王敏;试论萨义德的文化观[D];新疆大学;2006年

10 肖凌霞;地缘东方的“异托邦”[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795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95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