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莫斯科对南昌起义前后态度变化原因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25 18:38

  本文选题:莫斯科 + 南昌起义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5期


【摘要】:莫斯科对待南昌起义的前后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本文根据对当事人的回忆材料和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主要是苏共和苏联政府领导人从苏联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结果,同时还因为当时莫斯科仍然在轻视中共、对国民党仍旧抱持不切实际的幻想。
[Abstract]:Moscow's attitude towards the Nanchang uprising has a chang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parties' recollection materials and Russian declassified archiv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leaders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considering the issu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viet Unio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lso because Moscow was still belittl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t that time, and still held unrealistic illusions about the Kuomintang.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
【分类号】:K512.5;K2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秋实;中共三大以后莫斯科召回马林原因探讨[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陈红民,魏兵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之宣传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之《向导》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周良书;;中共创建时期党内的几次争论[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黄爱军;;试论“党内合作”的历史局限性——党内合作限制了中共对领导权的争取[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卢玉华;;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肖u!;;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组织的筹建[J];北京党史;2010年05期

8 倪兴祥;徐云根;;近十年中共一大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1年03期

9 王占仁;尚金州;;1935—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刘睿;;论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逻辑进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同乐;苏文珠;;论孙中山与苏俄关系[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贵福;;中共对孙中山与张作霖结盟的态度评析(1921—1925)[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永春;;蔡和森对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7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8 赵崇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研究(1920-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9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刚;广州大本营外交新陈代谢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崔应忠;政党、动员与青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伍安;黄爱、庞人铨与湖南工人运动领导权的转移[D];湘潭大学;2011年

4 胡晓会;1921-1935年中共早期对外政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5 崔晓东;维经斯基有关中国革命的思想述评(1920—1927)[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胡云霞;共产国际、苏俄在华政治盟友的选择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申长秀;大革命时期瞿秋白关于农民问题认识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陈银洲;苏区时期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秦奋;孙中山民族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张文龙;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络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格,伟光 ,锡岭,李漪;一位被湮没的英杰——记八一起义南昌卫戍司令兼政委彭干臣[J];社会科学;1984年12期

2 殷育文;陈友仁并未参加南昌起义[J];党史文苑;2005年15期

3 何池;;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J];党史文苑;2007年15期

4 木华;;周恩来的战友:南昌起义卫戍司令彭干臣[J];黄埔;2003年04期

5 张润生;陈毅为唐天际改名[J];湘潮;1990年05期

6 白杜;;中国革命第一枪——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J];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07期

7 胡涤非;在寻找南昌起义部队的路上——何长工的故事[J];人事与人才;1994年08期

8 秦九凤;《南昌起义史实与评价断想》一文有两处瑕疵[J];党史纵横;2003年10期

9 陈洪模;南昌起义前未曾召开准备起义的“庐山会议”[J];南方文物;2003年04期

10 李宜武;罗政球;;南昌起义珍闻录[J];文学与人生;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敬淦;冯文炯;;北京与莫斯科——两座古都风貌保护的比较[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刘宇;;如履薄冰的五十小时——“莫斯科庆典”采访追记[A];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1996年

3 夏咸军;;论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A];弘扬革命传统,,迎接时代挑战——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集[C];2002年

4 彭世华;孙光贵;;试论徐特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的特殊贡献[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程龙;;从南昌起义到广州起义[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文彬;;怀念我们新四军的好军长叶挺将军[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7 姜平;;对南昌起义决策过程的考察[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8 姚金果;;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对陈独秀的态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9 ;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1)[C];1985年

10 姜平;;南昌起义的主张最早是由李立三、邓中夏提出的[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良;莫斯科举办“北京文化节”[N];人民日报;2001年

2 ;是双赢还是一方妥协[N];文汇报;2002年

3 卫金桥;中国车商群星闪耀莫斯科[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金玲;赛马赛豹惊艳莫斯科车展[N];哈尔滨日报;2006年

5 沈伯韩;中俄商人“北京周”中寻商机[N];经理日报;2007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浩;读中国书 知中国人[N];科技日报;2007年

7 杨佐坤;莫斯科吹来“草原风”[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8 ;南昌城市精神大讨论[N];南昌日报;2007年

9 宗边;梦断戒毒医院[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6年

10 记者 谭建伟;我市组团参加莫斯科家电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程岩;A·A·波格丹诺夫的“系统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赵迪;俄罗斯园林的历史演变、造园手法及其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娜;中亚现代民族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苗正达;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福顺;20世纪初俄国土地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谭德峰;俄罗斯独联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长东;特里丰诺夫与他的《莫斯科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李海坤;20世纪初莫斯科的大企业主[D];吉林大学;2006年

3 毕小飞;对中美大学生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态度变化的跨文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熊燕;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之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元;字母词的盛行及汉语对待外来语态度变化之原因探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包晓强;伊凡三世与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何勰;思想者的足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代静;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D];中南大学;2007年

9 邓静;关于苏联的感受与叙述[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王妮娜;俄语中地名的民族文化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2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02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2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