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英同盟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本文选题:日英同盟 + 日本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英俄间的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的主要矛盾,俄国成为日英两国欲共同遏制的对象。俄国的威胁促使日英两国逐步接近,最终于1902年缔结了第一次日英同盟条约。此后,这一同盟成为日本在亚洲大陆推行扩张政策的国际支柱。 日本借同盟的庇护挑起对俄战争,并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将俄国的势力驱逐出了朝鲜,并与俄国共分了满洲。1905年,两国续订了第二次盟约,,并在英国的纵容、默认下,日本吞并了朝鲜,巩固、扩大了在南满的权益。1911年日英又签订了第三次盟约,该盟约又成为日本参加一战的极好借口,在一战中日本乘机在远东坐大,在远东确立了霸主地位。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又因得到英国的支持,得以攫取了德属太平洋诸岛屿及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日英同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助推器”。 日本的扩张逐渐引起盟国英国的猜忌,日英关系遂渐趋冷淡下来。特别是战后日本在远东的过度扩张已严重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中、美等国对日英续约也持坚定的反对态度。在华盛顿会议上,日英同盟被“体面”地埋葬了。此后日本被迫调整外交战略,由赤裸裸地武力威逼的侵略手法转变为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侵略扩张的“币原外交”。 本文在系统梳理日英三次结盟的背景、历程及盟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该同盟与日本对外扩张的互动关系。大致勾勒出了日本是怎样利用该同盟先后发动对俄、对德战争,一步步攫取中国动北、吞并朝鲜、占领山东及德属太平洋诸岛屿,逐步确立了远东霸主地位的线索及过程。进而阐明了日本近代外交和对外扩张的特点,即“与强国结盟”、恃强凌弱的本质特征。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Britain and Russia, developed into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imperialist countries in the far East, and Russia became the object that Japan and Britain wanted to contain together. Russia's threat brought Japan and Britain closer, and the first treaty of alliance between Britain and Japan was concluded in 1902. Since then, the alliance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pillar of Japan's expansion policy on the Asian continent. Japan provoked the war against Russia with the patronage of the alliance, and was strongly supported by Britain in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As a result of the war, Japan expelled Russian forces from Korea and divided Manchuria with Russia. In 1905, the two countries renewed the second covenant, and at the connivance of Britain, Japan annexed Korea and consolidated it. Japan and Britain signed the third Covenant in 1911, which became an excellent excuse for Japan to participate in World War I. Japa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sit in the far East during World War I and established its hegemony in the far East.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fter the war, Japan was able to seize the German Pacific islands and the colonial rights of Germany in Shandong because of British support. Japan-British alliance has become Japan's external expansion of the "booster." As Japan's expansion led to suspicion from its ally, Britain,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Britain grew colder. In particular, Japan's excessive expansion in the far East after the war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Britain's interest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also firmly opposed to the renewal of the contract between Japan and Britain. At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the Japanese-British alliance was buried in dignity. Since then, Japan has been forced to adjust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changing from an aggressive tactic of naked force to one of "currency diplomacy" in which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are carried out in a more covert manner.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background, course and contents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Japan and Brita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liance and Japan's external expansion. It outlines how Japan used the alliance to launch a war against Russia and Germany step by step to seize China to move north annexed Korea occupied Shandong and the islands of the German Pacific Ocea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lue and process of the hegemony of the far East. Furthermore, it clar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Japanese diplomacy and foreign expansion, that is, "alliance with powerful countries", 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ullying.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若冰;;文学是认知一个民族的窗口——简评《日本现代文学发展轨迹——作家及其作品》[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2 朱磊;;日本文化名城保护——从“官督民办”到“官民协作”[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3 陈亦权;;撼动日本宪法的老太太[J];青年博览;2011年17期
4 黑窗;;撼动日本宪法的老太太[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1年08期
5 祝曙光;张建伟;;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J];江汉论坛;2011年07期
6 孟昭臣;张铁江;赵连泰;;试论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和犹太金融势力的交往[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4期
7 雷国山;;1910年孙中山日本之行内幕[J];东北史地;2011年04期
8 武向平;;九一八事变与日本退出国联[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9 曹大臣;;日本人在中国的墓地(1871—1945)[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徐艳;段克勤;;浅谈日本人海外求学倾向的变化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彦;赵丽娟;;浅谈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当局对新闻的控制[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2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光乔;王彬;张宗毅;;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水稻机械化发展及借鉴意义[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永恒;;日本政府机构减编及其启示[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汉玉;;日本企业环境责任之借鉴[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李协京;;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周实;;日本“规制缓和”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陈景彦;;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9 徐志民;;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探析(1918~1926)[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10 徐志民;;近代日本政府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述评(1896~1931)[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我驻日使馆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N];人民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川梅;时隔七年再陷衰退[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汪嘉波;允许热比娅窜访发出的是什么信息[N];光明日报;2009年
4 ;日方允许热比娅访日,中方表示强烈不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记者 于青;普天间问题令日本政府进退两难[N];人民日报;2010年
6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宜野湾市状告日本政府违宪[N];文汇报;2010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日新政府确定未来十年财政战略[N];证券时报;2010年
8 童卉欣;不妨学学日本政府的“装穷”[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侨办;我市签约5个日本政府“利民工程”项目[N];平顶山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吴心韬;日本政府再次入场干预[N];中国证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智瑞芝;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日本大学衍生企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韩娜;中日中小企业基本政策法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研究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6 高宝安;美日银企信用关系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畅;冷战后的日本新和平主义思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承云;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在华R&D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赵霞;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巧;日英同盟与日本的对外扩张[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征;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及其成效[D];西南大学;2009年
3 吴楠;日本对华ODA政策与中日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巧玲;中日对外援助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仇松杏;日清汽船株式会社论析(1907-1939)[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俊才;从三角关系视角看中国—东盟—日本关系发展[D];暨南大学;2008年
7 贾嘉;中日医疗保险法制度差异比较的法理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8 赵俊男;完善我国政府善款管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红亮;日美农业保护政策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赵博;论日本观光立国政策中的中国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2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0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