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内部的文学与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本文选题:地中海文化圈 + 泛美索不达米亚 ; 参考:《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摘要】:古代地中海文化圈是最早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这一区域内各主要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灿烂的文学成就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学与文化应划分为"泛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与文化"、"北非文学与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内不同地区文学相互影响,从而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
[Abstract]: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culture circl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rad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jor nations and countries in this area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brilliant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Mediterranean culture circl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Pan American opia literature." The three parts of the culture "North Africa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ancient Greek Rom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culture circle influence each other, thus providing a concrete exampl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103;I109.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跃进;;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2 吴文祥,刘东生;5500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3 曾琼;试论古希伯来《旧约》文学中神人关系的悖反——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学比较的视野[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蔡丽娟;论李维对罗马历史的道德重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海利;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问题[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7 苏振兴;古代中西葡萄、葡萄酒考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陶静;古代埃及文明与图书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年02期
9 郭子林,李凤伟;论托勒密埃及的王室婚姻[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10 任红红;从比较角度看《埃涅阿斯纪》与《巨人传》[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袁指挥;阿马尔那泥板中所见的近东大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邱文平;犹太人早期上帝观念的历史演变[D];复旦大学;2006年
5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小勇;维柯教育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治勋;禁止性法规范的概念[D];山东大学;2007年
8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9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2 谢力;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3 王军;托勒密王朝在经济上对埃及历史所起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4年
4 丁俊娜;古代埃及的书吏教育[D];吉林大学;2004年
5 郭亮亮;穆时英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杰;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维西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赫名;法老时代埃及的原始哲学[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成彬;论瑙克拉提斯城及其历史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智超;《莱因德纸草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息国营;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观[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2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0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