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内在逻辑——兼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本文选题:俾斯麦 + 外交体系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13年05期
【摘要】:1870年统一的德国出现在中欧,对欧洲政治地缘版图造成了强力冲撞,也使德国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中。俾斯麦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外交体系,使德国既实现了孤立法国的目标,又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甚至大国合围的窘境。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本质在于以矛盾制衡矛盾,它压制了但未能解决原有存在的矛盾,却造成了一系列新矛盾。这一外交体系的成功依赖于俾斯麦的外交手腕。俾斯麦的继任者违反了这些原则,促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使德国陷入世界主要大国的合围中。吸收俾斯麦外交思想,对当前中国营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崛起的友好的周边环境有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unified Germany in Europe in 1870 caused a strong collision with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Europe and caused Germany to be in a complicated conflict vortex. Bismarck constructed a complex diplomatic system that allowed Germany to achieve its goal of isolating France while avoiding the dilemma of two-line combat and even the encirclement of great powers. The essence of Bismarck's diplomatic system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suppresses but fails to solve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but results in a series of new contradictions. The success of this diplomatic system depends on Bismarck's diplomacy. Bismarck's successor violated these principle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eaty between Britain, France and Russia. The assimilation of Bismarck's diplomatic though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build a friendly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分类号】:K516;D8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开明;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外战略——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叶青;;中东地区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3 贾韶罡;;“比萨拉比亚问题”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赵艳霞;;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试析波美关系[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李兴;文化民族主义:论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于春苓;;影响俄罗斯外交的传统因素[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7 朱兵;陶永新;;近代欧洲政治话语的创新——“国家理性”观析微[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8 郭关玉;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北约东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刘二伟;马仁峰;张玄超;;美国的崛起与软实力——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10 王德春;浅析美国外交政策的价值取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阳文化环境建设课题组》;王洋;寇德芹;;沈阳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春庆;;构建亚太地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3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加河;英法两国的海上争霸(1688-181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宇;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凯;约翰·路易斯·加迪斯的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军;浅析俾斯麦对海外殖民扩张的态度转变及其影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李益彬;论俾斯麦的性格特点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J];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06期
3 牛金娥;论俾斯麦对华政策[J];学术交流;1999年02期
4 关勋夏;略论“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邓红英;试论俾斯麦的王朝中心观及其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黄钟;;第二帝国:崩溃的宿命[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3期
7 郝铁川;;铁血宰相晚年的醒悟[J];领导文萃;2008年04期
8 ;对俾斯麦问题的争论——评介《一九四五年后历史学中的俾斯麦问题》[J];世界历史;1979年04期
9 马骏;论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的俾斯麦外交[J];学海;2000年02期
10 缪建;;论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对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影响[J];前沿;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琪;;俾斯麦1878年颁布反社会党人法的背景探讨[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刘学照;;日本的“脱亚入欧”和中国的“三甲纪念”[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卢娟 戴劲松;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中国600年前的和平崛起[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加丰;历史深处的思考[N];解放日报;2011年
3 王宏波;“铁血宰相”俾斯麦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张春莉;徐祖远评说郑和下西洋三大成就[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陈仲权;在历史的脉络中感悟战略思维[N];战士报;2010年
6 金海民;另一个拿破仑(下)[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论沙皇俄国在俾斯麦外交体系中的重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曦;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尚文;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邢斯文;德国历史上两次统一的政治经济原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马宁;德意志民族国家问题与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的史学与政治观念[D];复旦大学;2012年
6 王丁冉;俾斯麦外交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谢君;19世纪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伴随着战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宁宁;大陆联盟体系的存废与俄德关系演变[D];吉林大学;2009年
9 祁凯丽;1898—1901年英德同盟谈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鑫;威廉二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3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7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