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中的近代日本国民诚信度问题——以“町人根性”为中心
本文选题:西方 + 日本 ; 参考:《世界历史》2017年04期
【摘要】:近代日本商业诚信度低下的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在于从事商业的"町人"阶层在封建等级体系中地位最为卑下,并由此形成与自身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卑下社会心理,即"町人根性"。由于局限于单一社会阶层,商业诚信问题起初并未对近代日本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影响。但是,随着明治维新后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流动整合。日本赴美劳工于20世纪初遭遇的诚信危机,说明"町人根性"已不再专属于商人群体,而是成为近代日本国民性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社会对中日移民信用度进行对比,由此生发出对日本国民诚信度的空前质疑。契约意识的缺失被视为日本国民的普遍道德弱点,这一认知扩展到政治领域,使日本国民诚信度危机逐渐演变为国家信用危机,日本的国家形象不断恶化。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ow commercial honesty in modern Japan has a long history.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own people" who are engaged in business have the lowest status in the feudal hierarchy, and thus form the lowly social psychology corresponding to their own social existence. That is, "the root of the people of town." Limited to a single social class, the problem of commercial integrity did not seriously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modern Japan at first. However, 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hierarchy system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social values have been flowing and integrated. The credit crisis encountered by Japanese workers in Americ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hows that "the root of the town" no longer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businessmen, but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modern Japan. American society contrasts the credit degre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mmigrants, which gives rise to unprecedented doubts about the honesty of Japanese people. The lack of contract consciousness is regarded as the common moral weaknes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which extends to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makes the crisis of Japanese national honesty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national credit crisis, and the national image of Japan deteriorates continuously.
【作者单位】: 海军航空兵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分类号】:K3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晓亮;;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对华行动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近代日本一百册[J];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03期
3 张晓校;超前的思维 创新的意识——评《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及其对我们的启迪[J];理论探讨;2000年01期
4 武藤一羊;近代日本和中国革命[J];读书;2000年06期
5 吕顺长;近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留学日本的认识[J];世界历史;2001年06期
6 臧佩红,米庆余;近代日本的“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J];南开学报;2001年05期
7 胡澎;“近代日本内外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日本学刊;2001年05期
8 纪立新;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王向远;从“合邦”、“一体”到“大亚细亚主义”——近代日本侵华理论的一种形态[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尚侠;;近代日本国家意识的历史思考[J];日本学论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曹大臣;近代日本的对外战略(1868—1945)[N];团结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顾钧;近代日本学术思想的变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含;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伟;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安平;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林起敬;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建构及其对朝鲜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6年
2 李丹;简析近代日本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1868-1914年)[D];山西大学;2012年
3 宠宝庆;近代日本“金解禁”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晓红;近代日本亚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D];暨南大学;2008年
5 徐东飞;从STS视角看近代日本成功的原因[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6 尹英杰;略论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投资及影响(1905-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曹绿;近代日本文化侵略特性的历史渊源及解析[D];江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2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8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