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阿边界谈判搁浅之谜探析
本文选题:中国 + 阿富汗 ; 参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5期
【摘要】:关于中阿边界谈判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已有的主流观点,是认为阿富汗于1962年12月最先提出谈判的。但近期笔者在查阅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一个重要史实:早在1960年陈毅访问阿富汗之前,中国外交部就曾派副部长耿飚等向阿富汗试探提出关于中阿边界问题的谈判建议。只不过阿富汗当时不愿谈而已。阿富汗之所以不愿与中国就边界问题进行商谈,主要由于其时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因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关系日趋紧张、阿苏关系日益亲密、阿印关系一贯良好,阿富汗从自身国家利益着眼,在没有充分了解中国边界政策的情况下只好采取回避态度。但此次流产的谈判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展现中国践行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污蔑,也为后来的边界谈判提供了经验教训。
[Abstract]:On the issue of border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ghanistan, the mainstream point of view is that Afghanistan first proposed the negotiation in December 1962. But recently, when I was consulting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o declassify the archives, I stumbled upon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fact: long before Chen Yi visited Afghanistan in 1960,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has sent Vice Minister Geng Biao and others to Afghanistan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for talks on the border issue between China and Afghanistan. Only Afghanistan did not want to talk at the time. The reason why Afghanistan is unwilling to hold talks with China on the border issue is mainly due to the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over the Pashtunestan issue, the growing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Afghanistan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nsistent good relations between Afghanistan and India. Afghanistan, with its own national interests in mind, has to shy away from China's border policy without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it. But the abortive negotiations are equally significant, helping to portray China's image as a country that practices peaceful coexistence, responding forcefully to Western insults and providing lessons for later border negoti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安徽财经大学思政部;
【分类号】:K27;K3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继荣;“方略”释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宋建设;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刘忠山,雷勇;论1944-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半独立外交”策略[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7 王双见;;试析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纪欣;赵非;;木兰秋r萦搿翱登⑹馈盵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金晶;;张之洞与中美华工交涉[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10 李久林;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的地位及贡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克军;;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2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张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勉励;;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晓军;;浅论近代广西龙州铁路之筹建[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志刚;;草原饮品及其文化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才项多杰;;青海拉安藏族部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概述[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焦世新;;新中国60年软实力功能的战略变迁[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李保文;;“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8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罗佳智;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马洪涛;尼赫鲁政府的对藏政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栾琮聪;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演变的规律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10年
9 马竞欧;冷战后中日对老挝援助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祥;西亚国名浅释(一)[J];西亚非洲;1981年01期
2 东晓;;查理的战争[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3期
3 J·格里菲思;高尔锵;;阿富汗的深闺制[J];世界民族;1985年02期
4 康矛召;杨玲;;亲切的回忆[J];世界知识;1997年08期
5 ;知识广角[J];内蒙古财会;2001年12期
6 屈春辉 ,寒凌;阿富汗北方联盟的核心人物——拉巴尼[J];环球军事;2001年24期
7 王怀福;战火中的阿富汗[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Z1期
8 黄晔;;阿富汗的花木兰[J];意林(原创版);2008年10期
9 班卓;;陌生的阿富汗[J];回族文学;2009年05期
10 迦X;;阿富汗国宝现纽约[J];中外文化交流;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胜利;;中国政府成本世界最高?[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2 ;联合国官员赞扬中国政府抗灾行动迅速有效[A];中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2008优秀成果选编[C];2008年
3 袁岳;范文;肖明超;付艳华;;中国公共政策及政府表现评估领域的零点经验:独立民意研究的位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毛寿龙;;加入WTO与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程[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5 ;《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出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6 邵育群;;阿富汗毒品问题及其相关国际合作——中国的角色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张志勇;;民国初年中英存药交涉始末[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施雪华;;全球化冲击、“入世”挑战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9 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的借鉴与路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孔昭庆;谭炎泮;李政;;中国钨工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A];纪念方毅同志题词“振兴钨业”二十周年暨中国钨工业科技创新大会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玉明;阿富汗:三十年重建看好“中国力量”[N];中华建筑报;2006年
2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阿富汗长老之死[N];光明日报;2005年
3 记者 赵毅 蒋国鹏;美国政府重新评估阿富汗战略[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云龙;急于脱困,美要大力增兵阿富汗[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王南;难解的阿富汗困局[N];人民日报;2008年
6 王丕屹 李冠廷;美国将增兵阿富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编辑 吕鸿 杨讴 牛瑞飞;阿富汗局势再受关注[N];人民日报;2009年
8 马刚;阿富汗新战略难有新意[N];解放军报;2009年
9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叶海林;阿富汗:美国不能再逃跑了[N];东方早报;2009年
10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 吴筠;破解阿富汗困局需要新思维[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博;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D];南开大学;2009年
2 阮成发;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晓亮;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中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西方驻华媒体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5 王清宪;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李萍;中国政府预算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金朝晖;中国政府解决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学;2006年
8 丁东铭;论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路径选择及其制度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9 庞丽霞;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政府职责[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汪金国;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中国政府行政成本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金龙;冷战后中国东北亚安全政策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代梅;《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中国政府的国际环境合作[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赵峰;完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D];中南大学;2004年
5 邹丽;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转变与我国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严圣恩;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旺;东南亚华文报纸涉华社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荔红;从美国和欧盟反倾销比较研究看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D];暨南大学;2005年
9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余九林;港英政府对华工出洋政策的历史演变(1853-1930)[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7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0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