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对梁启超的影响
本文选题:梁启超 + 明治维新时期 ; 参考:《青年记者》2012年15期
【摘要】: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给整个亚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先觉们也积极学习、探索将其成功经验运用于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明治维新时期舆论的作用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深深体会到舆论的重要性,为中国发动维新运动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
[Abstract]:Japa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Meiji Restor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hole of Asia, and China's forerunners have actively learned to apply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China. In this process,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Meiji Restoration perio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Liang Qichao. He deep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made a lot of preparations for China's reform mov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
【分类号】:K313;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寇振锋;;梁启超与日本综合杂志《太阳》[J];日本研究;2008年03期
2 吴嘉勋;《清议报》简论[J];浙江学刊;198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7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8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9 沈寂;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郑海麟;;黄遵楷与戊戌变法之关系[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8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鑫;晚清标“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5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殷元霞;《正谊杂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珍维;试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2 刘福祥 ,赵矢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井维增;梁启超注《桃花扇》得失谈[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5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陈占标;;新发现的梁启超致犬养毅函[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7 天祥;;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J];学术研究;1990年05期
8 徐斌;沙小云;;论梁启超的“善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9 林薇;;《黄绣球》的作者是谁?[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3期
10 朱晓进;;文学时代与个体心态[J];读书;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6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孙巍;梁启超与李普曼新闻传播思想比较及现实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5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915693.html